开学恐惧症老师家长联手引导效果会更好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09日 点击:[22]人次
开学恐惧症 老师家长联手引导效果会更好
每年的9月1号都是孩子们入学的日子,学生们过完一个假期经常会感到还没有玩够,不想上学,甚至心理上有点抗拒,心理专家介绍,这就是开学恐惧症,开学的第一周是开学恐惧症的高发期,希望家长、老师朋友要帮助孩子们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四类学生易患“开学恐惧症”
新生及毕业班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以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这四类学生是“开学恐惧症”的易发群体。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从易感人群类别分析,处于转折阶段的小学、初中新生以及毕业班的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新环境时,部分人会产生与父母、旧同学的分离性焦虑。而对新环境、新同学的不可预期性,则会导致其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等。
从个体性格差异分析,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以及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因开学这个特殊的事情,可能诱发对学校生活的焦虑和恐惧,加之自身人格缺陷,就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敏感情绪。
从社会大环境分析,目前我国的教育方式更多以“填鸭式”为主,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加上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孩子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从校园学习经历分析,部分学生在学校可能有过某些不愉快的经历,心灵受到过创伤,因此对学校的环境和人感到害怕。
从孩子心理需求层面分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称赞,缺乏认同感,家长又没能及时发现、引导和鼓励,致使孩子在内心深处对开学产生抵触和恐惧的情绪。
另外,“尖子生”也会出现“开学恐惧症”。很多平时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同样会在开学初期出现负面情绪。
开学第一周是“发病”高峰期
其实,孩子出现“开学恐惧症”是正常现象。据调查,75%~80%的学生在开学前,都会有“不想开学,害怕开学”的念头。还有很多孩子一想到开学,就会出现头痛、失眠、焦虑,甚至呕吐、恶心等症状。
虽然是正常现象,但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积极调节,也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任何负面情绪长时间存在,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我的咨询个案中,就有一名初升高学生,起初提到或想到“开学、上学”,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后在凝重的学习氛围及父母的过度紧逼中,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家长和老师又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发展为不愿意出门,不敢去学校,只要提及与上学有关的话题就心慌气短,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睡眠障碍、焦虑等症状,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最终只能休学在家。
开学后第一周是出现“开学恐惧症”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周。家长和老师在此阶段都应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