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是什么结局清军能取胜靠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0]人次
大凌河之战是什么结局?清军能取胜靠的是什么
大凌河之战是什么结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明清大凌河血战发生在崇祯四年(1631年)的八月六日清军围城,到十一月九日清军解围东去,历时三个月,最后以清军迫降大凌河城内明军,并且拆毁城池而终,宣告着明朝此次运用积极防御的战略压迫后金政权的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明朝来说,孙承宗接任死去的袁崇焕督师蓟辽,依然奉行着继续加强宁锦防线,步步为营,积极防御为主的战略方案,力图向锦州方向逐步推进,压迫后金的战略空间,说实话这对明朝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在野战无法与后金匹敌的情况下,堡垒战术也不失为良策。而修筑大凌河城就是以此战略为基础所做的决策。
大凌河城之所以修筑,首先是起于宁远巡抚邱禾嘉的进取之策,他当时提出了直取广宁、义州、右屯三镇的方案,但是身为督师的孙承宗却并不完全同意他的策略,指出广宁城早已被后金损坏不堪用,且广宁距离锦州和大海两百余里,“广宁城旷而坏,去锦与海可二百里”,陆运十分困难,且辽东兵力不足,能战之兵仅有6万余人,兵派少了恐怕还没等到救援就已经陷落,兵派多了又会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且造成其他地方的守备空虚。“如出三万据广宁,则直以三万有奇守九城,而三万人三月之粮,且二十万,未可不胫不翼而至。”“如恐其据之堕之,即目前为计,则空九城以聚之一城,需乌合未练之众,惴惴于守,而甲马或未足战。”
在围城打援的过程中,红夷大炮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军大凌河城外各台堡被后金所携带的红夷大炮一一扫荡,就比如说大凌河城外的最大台堡“于子章台”,就因为被连续炮击三天而陷落,后金击垮城外台堡,不但消灭了可能的外援,还从台堡内获得了大量的粮食,补充军需,“士马饱腾”,支持了后金的围城作战。
其次,在阻击明军的援兵过程中,红夷大炮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九月二十四日,明监军道张春会同吴襄、宋伟率四万军队来援,皇太极亲率骑兵向明军进攻,明军发射枪炮还击。宋伟营栅坚固,一时难以攻入,于是转攻吴襄大营,佟养性指挥炮兵助战,不断轰击明营,导致了明军溃败。
可以说此次大凌河会战如果没有装备红夷大炮,战局不会那么顺利。《清太宗实录》就说:“以是久围大凌河,克成厥功者,上创造红衣大将军炮故也。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云。”
明军屡次增援失利,以此次失利兵员损失最为严重,明朝无力再派援兵,听凭大凌河城束手待毙。留守大凌河城的明军在求援无望,城内缺粮人相食的状况下,不得已出城投降,此战不仅使明军步步为营的计划流产,更使明军的辽东军精锐部队受到了惨重损失,更有一大批文臣武将投降皇太极,在未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