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光轴

古代忠臣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皇帝为什么不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2]人次

古代忠臣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 皇帝为什么不喜欢他们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忠臣,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古代最不缺乏的就是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些名言,都反映了忠臣群体的责任和历史担当。

一个颇为讽刺的现象是,忠臣群体固然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时刻关注君王的施政,但是他们自己的命运却多充满了悲剧性。这便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难道皇帝不喜欢忠臣吗?

事实可能的确如此,今天我们就不妨以两宋之际的名臣李纲的遭遇为例,看看为什么忠臣不受皇帝的欢迎。

01李纲重返朝廷中枢

李纲历事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三朝,妥妥的元老重臣。他的第一次大放光芒,是在钦宗即位后不久,李纲临危受命,组织东京城的防务。由于李纲的坚决抵抗与地方勤王大军的陆续开到,孤军深入的金人被迫放弃围城,暂时收缩。李纲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士大夫的崇敬与认可。

(岳飞便曾是张所麾下的一员战将)

李纲的前一个要求,实际上反映出他已经不满足于文官的职责,而是意图在军事方面开拓业绩。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过去东京保卫战就是李纲亲自筹划的,而且现在适逢多事之秋,李纲这样殚精竭虑,未尝不是好事。

可是,赵宋皇室对于军权是十分看重的,他们既希望地方军人能够为自己抵御金人进攻,又不希望他们和中央官员关系紧密,尾大不掉,干预政事。

因此,对于李纲的前一个要求,高宗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但其仍以地方转运使来暗中监视张所等人的军事行动。至于李纲的后一个要求,高宗先是犹豫了一下,后选择了维持南巡扬州的决议。当然,赵构这样做或许也有他的难处,因为他曾经在金营当过人质,亲眼目睹了金军兵强马壮的阵势,而赵构这个皇位来得又实在不容易,所以他从心底里不愿把自己置于险地,而是更倾向于“退避三舍”。

面对皇帝的南巡决定,李纲似乎也并没有就此事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可是二人的分歧却因此越来越大。原来,问题还是出在了李纲推荐张所等人到北方领导抗金战事上。

03李纲的“杀手锏”失灵了

张所到了河北后,很快得到了十多万散兵游勇的效忠,但河北转运使却将其解读为是地方势力坐大、不合于祖宗之法。李纲为了维护张所,没少了和高宗闹别扭。

担任河东经制副使的傅亮就没有张所那样的好运气了。有官员向高宗打小报告,称傅亮消极作战,赵构遂决定将其撤职,找回京城来问个究竟。

结果,李纲得知此事后,坚信赵构受到了黄潜善等人的蛊惑,所以极力反对,不仅如此,李纲又拿出了当初反对张邦昌时候的杀手锏——以个人去职相逼。

这下赵构可不干了——这朝廷又不是你李纲一个人开得,凭啥什么都得听你的,稍微不合你的心意你就拿去职相逼,要都这样干,以后你李纲还不得大过皇帝去!辞职就辞职,谁怕谁啊!

于是,因为维护傅亮不成,李纲黯然去职,当起了有名无实的大学士。此后,李纲再未能重返中枢。

从后来人角度看,赵构轻易撤换前线主将的做法, 的确容易给金人以可乘之机。李纲重视河东和河北的防务,因此坚持保护傅亮,不可不说,这也是为了赵宋的江山考虑。

但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赵构可不这么想,他只看到了李纲对自己近乎于耍无赖的要挟,他认为傅亮的留去只是一件小事,本不需要李纲去操心,但他反而为这件事和自己顶了牛,所以简直是胡闹。赵构早年有过当人质的经历,回到建康后又被人威胁过,自尊心十分脆弱,现在李纲不念及自己对他的重用,反而屡屡拿辞职来要挟自己去迁就他一个当臣子的意志。两个人不闹翻反而奇怪了。

到头来,李纲对宋室中兴的一腔热血,终究只是感动了自己。不知道这是李纲的悲哀,还是南宋的不幸。

参考文献: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邓小南《祖宗之法》,三联书店

美国读大学留学费用

大三留学美国

美国博士留学怎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