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高中之后状元能够做几品官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3]人次
古代科举高中之后 状元能够做几品官
还不知道:古代状元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状元能做多大的官?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完备于宋朝,成熟于明清时期。是古代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一个很重要,且最公平的手段。可以说,科举是平民进入仕途几乎唯一的通道。
而也是因为如此,科举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每一科的新科状元都是世人眼中的天子骄子。
不过,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初,金榜题名并不代表就能直接进入官场。就拿隋唐时期来说。由于当时的制度还不完善。所以当时的状元,能不能做官,除了看才学外,还得有运气。
清代与明朝差不多,新科状元产生后,立即进翰林院,任翰林院修撰,被朝廷以栋梁之才标准进行培养。
不过,清代吸取了明朝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导致内阁成员没有实务经验的教训。
因而,清朝的很多状元,都有下到地方,担任地方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或是在中央担任侍郎等官职的履历。
清朝的培养方式与宋朝类似。都是希望栋梁之才能在地方积累一些实务经验后,再从中选择人才,出任督抚、大学士等重要职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清朝中后期的捐官现象很严重,加之清朝皇帝也很重视八旗子弟的培养。因此,这导致很多重要的岗位都被八旗子弟和捐官买官的人给占据了。挤压了士大夫阶级的上升空间。
也正是因此,清朝的状元能做到宰相级别的人不多。
根据史料粗略统计,清朝114位状元,最后能做到三殿三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以及军机大臣(很宽的标准了)的,只有区区14人。
从这也能看出,相比于明朝,士大夫阶级在清朝的地位是有明显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