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统计每个人的军功的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1]人次
古代打仗到底是如何统计每个人的军功的?
《木兰诗》中曾写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古至今,能成为一代名将的,基本都是身经百战之人。而在他们成名的路上,背后则有着许多的人头。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但也有一些将领,因为军功不足,始终无法晋升,比如大家熟知的“飞将军”李广。
唐代大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古代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汉文帝时期,云中太守为魏尚,此人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但因为上报朝廷的杀敌人数与实际差了6颗人头,所以被削职查办。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割人头记功的方式。商鞅变法时,为了激励底层士兵奋勇杀敌,制定了“军功爵制”。依秦制,爵位共被划分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到二十级彻侯。凡战士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便可获得爵位一级,以及与爵位相对应的田宅、庶子,也可以做官。斩杀敌人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因为军功的大小决定着士兵们的尊卑等级,所以秦军士兵在战场就如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野狼,士气十分高涨。
因此,战国末年,荀况在所著的《荀子》中这样评价秦锐士:“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除了秦锐士高超的战斗力外,军功爵制也是他们在战场上锐不可当的重要因素。
当然,如果按照这个算法,那咸阳城很快便会庶长遍地,大夫成群。所以商鞅也给士兵们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第一个条件便是:斩首的敌军必须是“甲士”,在斩首时也必须要将其脖子完整地斩下,露出喉结,避免拿妇女和儿童的人头来冒充。
那什么是“甲士”呢?就是军队中披甲的士兵。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可能认为军队中所有士兵都是披甲的。但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军队中披甲的人并不多。一个“甲士”身边,至少有3-5个奴隶在保护。
也就是说,要想斩首“甲士”,你必须干掉5个人。这个难度,在战争上非常大。一场仗打下来,能侥幸获得一颗首级就不错了,别指望斩首几十、上百人。
第二个条件:在二十级爵位中设置分水岭。如立集体功的部队,朝廷会对全军进行赏赐,赏格依五大夫(九级)为分界。五大夫以上的官爵除了正常的官爵升迁外,还有“赐邑”、“赐税”、“税邑”等。
五大夫以下的官爵,只赏赐官爵一级,最多加赐几千钱、几个奴隶而已。就如金字塔,越往上走,晋升越困难。否则,秦军士兵那么多,秦国的土地都不够分。
而除了割人头记功的方式外,古代战场上也有别的统计军功的方法,比如割左耳、割头皮、割鼻子等方式。
毕竟在战场上斩杀敌人,还要带着人头到处跑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和累赘。后世为了减轻士兵负担,便允许他们用割敌军左耳的方式来计算军功。如“聝”这个字,就是指在边防战斗中击杀入侵者,割下其左耳以表功。至于割敌军鼻子,则是日本人的最爱。割头皮则是美国人和印第安人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
当然,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导致部分士兵滥杀平民或自己人冒功,在历朝历代的战争中也屡见不鲜。所以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为夺取敌人军旗、徽章、权杖等具有象征性的物品来计算军功。
而除了这些割敌军身体器官来记功的方式外,古代打仗时站第一排,或攻城时的“先登”,在战后也是可以记功的。否则谁愿意冒那么大风险来当炮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