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为何会在清朝禁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0]人次
《天工开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为何会在清朝禁毁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关于明史研究专著,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非常有名,《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就出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自幼聪明不凡,史载“数岁能韵语”,有过目不忘之才。1615年,宋应星与宋应升来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两人脱颖而出,宋应星高中第三,宋应升高中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但两人运气可能就此用完,在之后的京城会试中,两人屡战屡败,一直名落孙山,最后在崇祯初年绝了科举念头。
科场失意,却是世界的一大幸运。
从崇祯初年至崇祯十年,宋应星平淡生活却给世界带来了一本辉煌巨著——《天工开物》。1637年,崇祯十年,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年份,欧洲近代科学奠基人笛卡尔出版了《方法论》,东方宋应星出版了《天工开物》,东西方同时出版了影响世界的两本书。
晚明时期,中国经济、军事、科技、思想等都不落后于欧洲,当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产生时,一方面出现人性解放,《金瓶梅》等的使劲小说流行说明出现了人性解放思想浪潮,一方面各种科技书籍的出世,既是实学思想的推动,又是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十八世纪之后《天工开物》传到欧美,迅速被翻译成12国语言。欧洲学者称,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则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天工开物》对欧洲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笔者举三个例子。
1,十九世纪时,欧洲已有蚕桑技术,但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导致生丝大量减产,而《天工开物》却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提升显著。
2,当时欧洲工业虽然发达,但农业却很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犁设计的也非常原始。而《天工开物》中有中国的播种机与更高效的犁,因此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美现代播种机,其实最初原型就在中国,因此别说中国对近代科技发展没有贡献。
3,当时欧洲已经知道造纸术,但却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天工开物》让欧洲人懂得了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等。
总之,欧洲近代科技发展,绝非全部是欧洲人的成果,而是吸取了全人类的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其中中国数千年的手工业技术对欧洲影响甚大。
明朝晚期,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掀起一股实学潮流,通过田野考察、收集整理、记录数据、归纳分类等方法总结前人技术,以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不再将科学技术简单的视为“奇技淫巧”,所以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综合性科技书籍,《天工开物》是这股实学潮流的集大成者。
如果晚明这一思潮继续传承发展下来,中国近代未必不能走上类似西欧的科技文明之路,未必不能与西方一争长短。可惜,清朝建立之后,晚明重视科学技术的潮流就逐渐被掐断了,《天工开物》的命运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两个王朝的不同品格。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明朝继续传承下去,依然会遭遇近代百年屈辱,甚至比清朝还要糟糕,其实这一观点至少就忽视了晚明思想界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