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敢称帝为何他的曹丕却直接称帝了呢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4日 点击:[21]人次
曹操不敢称帝,为何他的曹丕却直接称帝了呢?
汉朝末年,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曹操挟持汉献帝,历经数十年征战,统一北方,被封为魏王,丞相,掌握汉末实权。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为何曹丕一上位后就敢称帝?
曹操在消灭了袁绍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之后,其实力已经无人可敌了。此后,曹操南征孙权、北定西凉,实力愈加强大。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此时的曹操可以说是位极人臣,权倾天下。而汉献帝在曹操的挟持下,虽贵为天子,手下却无一兵一卒可以调遣。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是不想?是不能?还是不敢呢?
要说曹操想不想称帝,这其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曹操做丞相还是简单的君臣关系的话,后面的加九锡、封魏公、魏王就算是严重的逾制了。能欣然接受这些封号的曹操,打心底已经不把自己当汉臣了。所以,一心想要让大汉王朝重振旗鼓的荀彧会在曹操受封魏公的时候就表示强烈反对。
三国魏晋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是非常看重士族门第的。曹操出身算不上名门望族,曹家爷爷还是个太监。虽然有一定的政治资本,但当时大的士族集团还是打心眼里看不起曹操的,而士族集团又都是支持汉朝的。如果曹操敢贸然称帝,势必会得罪全天下的政治集团。到时候,不但会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还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另外,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一再强调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在晚年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以前说过的一切,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曹操是想称帝,却不能称帝,也不敢称帝的。与其在晚年称帝,遭致全天下的反对和唾骂,还不如放弃虚名,实际上却可以行使天子之权。
曹操不称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应该说曹操是位手段非常高明的政治家,通过他的不断积累,为曹丕后面的称帝之路,扫清了绝大多数障碍。曹丕继位后,一方面有曹操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得他大权在握。另一方面他又颁布了对士族集团极为有利的“九品中正制”,从而笼络了他们,使其不再反对曹丕篡汉。于是,在曹操死后不到一年,曹丕便登受禅台称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
曹丕称帝,自然是为了稳住局面。
曹操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魏王的位置和丞相的职位给曹丕。曹丕接过大位以后,第一件事,那就是要想办法笼络人心。毕竟他没有曹操那种气魄和能力,只是靠魏王和丞相的位置,还不足以让天下人都臣服于他。因为汉献帝完全可以再加封几个王,再加几个丞相来分权。而且那些不服曹丕的人,铁定会冒出来支持汉献帝。比如说曹丕的那几个兄弟,汉献帝就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所以曹丕只有篡汉登基,成为帝国的主人,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曹丕上台以后,不仅废除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还启用了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在向贵族集团妥协。这帮人是汉朝的老臣,他们铁定会反对曹丕称帝。所以曹丕要想改朝换代,就必须要给他们一定的好处。曹丕不是曹操,光靠杀戮的话,曹丕一定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他既要应付家族内部的叛乱,也要处理那些忠于汉朝的老臣,所以曹丕还是很艰难的。
采用了九品中正制以后,那些汉朝的老臣们立刻就闭嘴了,因为他们得到了好处,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在曹魏王朝做官,那他们还能说什么呢?曹丕用这一招稳住了自己的局面,终于度过了人生最难的一道关卡。曹丕称帝是三足鼎立的一个标志性的开始。过去大家都是汉朝的臣子,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不再存在了。
正统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受到推崇的,汉朝长达四百年的统治,老刘家是正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了。就算是霍光这样的权臣,他也没敢自立为帝。王莽自立为帝结果就被推翻了,所以曹丕在这个时候自立为帝,彻底推翻大汉王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不破就不会立,正统思想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曹丕要将老曹家变成这种正统。
这件事非常困难,因为他需要迈过很多槛才行。首先要处理好自己跟汉朝老臣们的关系,这一点靠收买就可以做到。其次就是要做好对付孙权和刘备的准备,毕竟他们俩不会承认曹丕是正统。扭转这种思想,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是曹丕愿意花费精力去做这件事,毕竟曹丕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改变,将老曹家变成第二个大汉王朝。
三足鼎立也是在曹丕称帝以后,才初具规模的。曹丕称帝建立了曹魏王朝,刘备立刻发表声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而孙权不久之后晋封为吴王,随后又建立而来孙吴王朝,真正的三国,从曹丕称帝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