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很多魏国的人才为何都为他国效命呢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2]人次
春秋时期很多魏国的人才,为何都为他国效命呢?
在战国的历史上,魏国不仅是一个军事强国,魏国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强国。这是因为,在魏国刚刚从晋国裂变出来的时候,因为“李悝变法”的原因,在国内累积了数量相当多的人才。同时,“西河学派”的建立,也使得魏国有了一个稳固的人才培训基地。不要小看这些魏国的人才,不论是商鞅、张仪,还是吴起、孙膑,这些人对于日后战国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当然,魏国留不住人才,同魏文侯之后的君主,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侯之后的武侯、惠王,自恃国力强盛,对于人才的选拔,则多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以至于,武侯在位的时候,失去了悍将吴起。而魏惠王在位时期,魏国则紧跟着失去了孙膑、商鞅这样的人才。这些关键人才的流失,为魏国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究其原因,实际上同魏国君主的识人不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次,魏国留不住人才,更像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是因为,当魏国因为人才不断流失,而衰弱之后,更多的人才选择离开魏国,前往强大的秦国,谋一番作为。由此可见,这样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对关键人才的不重视,使得魏国一步步的走向了衰弱。而当魏国衰弱之后,人才流失的情况,则更进一步的恶化了起来。以至于,魏国走出的这些人才,最终使得秦国得以屹立于魏国的西部边陲,日后给予魏国以当头棒喝。
历史上的魏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因为君主的识人不明,以及魏国朝政悉数被贵族把持。最终,使得当初那个“诸侯莫能与之争”的强大魏国,彻底的走下了历史的舞台。可即便如此,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还是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而魏国“李悝变法”的结晶《法经》,更是对此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