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考试是什么样的有多困难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9]人次
明朝时期的考试是什么样的?有多困难?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绵延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始自隋朝,杨广设置了进士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举制度。近唐宋时期的完善,到了明代,科举被发扬光大,大量的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博得一席功名,来光宗耀祖。现代的学生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参加考试,可能还配有电扇或者空调,考试条件完全不同。
古代的学子的环境明显要差很多,并且还要层层选拔,想当官的大有人在,不过真正能做官的却不多。明代考试分四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会考、殿试才能确定能做官。
成为举人后就有资格参加会试,别以为要参加中央的考试会有什么好待遇,其考试场所就像一个笼子,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试之前发给你三支蜡烛,考生的吃喝拉撒都在这种小笼子里解决,躺也躺不下,睡也睡不好,还不能中途退场,只能这么忍着。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古代的大儒们窝在矮小的笼屋里,还可以写出精彩绝伦的文章,也实在让人佩服。明代的考试主要来自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很老套,也很死板,除了考试基本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八股限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直到光绪年间,科举才被废除。
明史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在明代不是谁都能当读书人的,最起码家庭条件得差不多,要读书就不能种地或者干活,并且上京赶考万水千山都是靠徒步,路费都不是个小数目。相对于我们的高考,不知道难上多少倍,而且我们现代有多种晋升渠道,在明代几乎别无他法。所以,有幸生活在现在的年代,是何其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