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时期为何会发生银库亏空案到底是怎么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1]人次
道光时期为何会发生银库亏空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 道光帝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于库丁侵盗库银分赃不均,结果导致户部库银亏空大案爆发,道光帝震怒之下命人查办,这才得知库银亏空量竟然高达八成,而且库银的管理缺陷也就此曝光。当时清廷本就财政紧缺,因此道光帝下令对历年来负责管理和清查库银的官员来了个一锅端,但由于库银亏空本就持续时间过长,加之涉及官员太多,因而最终多以罚款了事。
清朝户部银库长期亏空,终因分赃不均而彻底爆发
户部乃是古代掌管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的重要部门,为了负责管理地方每年征收的钱粮赋税,清代自顺治年间便建立了“户部三库”,即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分别用来存放各省解往京师的税银、绸缎布匹和铜、铁、铅、锡、颜料、药材等。
作为存放全国税赋的重要部门,尤其是存放银两的银库,朝廷管理的自然较为严格,然而“户部库银,自乾隆时和珅当国后,即未清理。库内侵蚀,子而孙,孙而子,据为家资六十余年矣”(欧阳昱《见闻琐录》)。彼时,下到库丁,上到主管银库的侍郎、郎中,无不贪墨,因而导致银库长期亏空。
到了嘉庆年间,银库已经形成了一套陋规体制,整个银库上下串通一气,亏空日益严重。朝廷虽然也曾派御史清查,但只要遇到检查库吏便奉上白银三千两,就连御史的仆从也往往会得到三五百两的红包,如此一来他们的清查自然是装模作样更多。此外,有消息灵通的会试举子得知这个情况后,也来敲诈一番,而库吏则根据此人的家世背景奉上轻重不同的“封口费”。
三月三十日,“专案组”将与库银亏空案有关的历任库司员、查库御史名单递到了皇帝面前,道光帝命吏部按照名单,对仍然在任或因故回旗回籍人员一律撤职,如果已经去世,那么便彻查其子其孙是否在朝中任职、现任何职,然后拟成名单,交“专案组”从严查办。
四月七日,道光帝对与库银案有关人员拟定惩处标准:
自嘉庆五年(1800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历任库官、查库御史,按照在任时间,每月罚银1200两,已经去世者减半。
因此次库银案被革职的荣庆等六人,以及尚未卸任的萨霖、宋林曙加倍处罚。
嘉庆以后历任管理银库的王大臣,每月罚赔银500两,历任查库王大臣,每次罚赔银6000两,已经去世者减半。
可以说,道光帝对于这次的库银亏空案还是比较重视的,态度也是比较强硬,就连最受他宠信的军机大臣、大学士也没能幸免,例如大学士、军机大臣曹振镛,虽然人已经去世,但还是被减半赔银2万余两,其儿子赔补了1万两后因病身亡,又改由其孙继续赔偿。
不过,虽然道光帝态度坚决,但由于涉案人员实在太多,想要全部严厉处罚根本不可能,因而最终只能全部从宽处理,除了查库御史被全部革职以外,其他人仍然留任,也只是罚银了事。至于管库制度,由于实在没有想到更妥善的改进方法,也只能继续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