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9]人次
揭秘: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有什么影响?
你真的了解唐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藩镇,中晚唐困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唐朝自“安史之乱”结束后,藩镇节度使之制,得以由边镇地区蔓延至内地。以至于,偌大的唐王朝成为了一个常年保有大量军力的军营。根据史料的记载,中晚唐时期的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见,藩镇割据同唐王朝并存的情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晚唐一百多年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戡平割据藩镇,便也成为了许多唐朝帝王的平生夙愿。
这中间,原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刚毙命之际,唐朝并没有直接削夺其子吴元济的官职,而是先遣使吊唁。但吴元济却拒绝唐使吊唁并秘不发丧,随后则领兵焚烧劫掠舞阳等四县。这样的情况下,唐朝便有充足的理由对淮西用兵,并且能够避免其它藩镇的干预。另外,唐朝在征讨淮西的过程中,还曾为此调动了十六镇的兵马,而这些兵马则由唐朝控制的藩镇提供,如此声势浩大自然也就没有割据藩镇敢于援助淮西。
可见,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所以能够成功便在于削藩之策上的灵活,而作为宪宗时期的经典之战,即平淮西之战,更是将这个策略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灵活策略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优势。一来,这种灵活的削藩之策,使得其它割据藩镇没有理由共同反击唐王朝,再者,此种灵活的各个击破之策,还使得唐朝可以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削藩,这也就使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不会为此受到割据藩镇共同冲击。
其次,“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归附,对于当时的削藩形式而言,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这是因为,“河朔三镇”之间的联系一直十分紧密,并且三镇还保有强大的军力,这些因素使得唐朝无法染指河朔地区。但在强藩魏博归附之后,三镇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并使魏博对成德、平卢形成了掣肘,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割据藩镇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而唐宪宗时期的削藩态势则也因魏博镇的归附而出现转机。
历史上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可以说是中晚唐时期最为辉煌的一场胜利,而促成这场胜利的则是削藩之策的灵活以及魏博镇的归附。以至于,唐宪宗时期的削藩之战,最终也没能形成德宗时期的那般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