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时尚大师

虎毒不食子为何王莽却逼死自己三个儿子呢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1]人次

虎毒不食子,为何王莽却逼死自己三个儿子呢?

王莽在西汉末年非常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他的品格十分高尚,他秉公守法,就算自己的亲儿子犯了法也不能法外开恩,被他逼死,有人说这是他为了做皇帝立的人设,事实真的如此吗?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斩白蛇时,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债,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了我的尾,就篡你的尾。”结果,刘邦大怒,我不斩你的头也不斩你的尾,一剑把白蛇从中间斩为两段。

伴君如伴虎,此次上任的王莽或许心理有了很大的阴影,特别是没有了一个亲生骨肉。王莽上任后,便拥立衰帝的堂兄中山王刘衎九岁的汉平帝登基,而此时的王太后已年近七十,于是大权落在王莽身上。

得到大权的王莽长了个心眼,他深知外戚摄政的危害。于是,开始了他真正拥有实权的政治生涯。他禁止汉平帝的一切亲人进京,斩断外戚干政的可能,并开始清除异己,把看自己不顺眼和自己看着不顺眼的统统干掉。开始建立并巩固自己的势力。

公元1年,46岁的王莽在多次推诿下接受了王太后赐予的“安汉公”称号。但是没有享用增加的俸禄。此时的朝政大权落在了王莽及他的三个亲信手里。其中,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

独揽大权的王莽确实做了不少好事,加官进爵稳固了当官的心,施行推恩令等惠及平民百姓,鳏寡孤独,风灾食素,散尽家产救济苦难,朝野上下一片好评。

不料,王莽不许皇帝母亲等亲属进京的做法得到了大儿子王宇的反对,儿子是怕日后受到牵连报复。当儿子的哪能知道当爹的苦心,如不这样,说不定又回家闭门思过了,或者根本没有机会闭门思过。王宇力劝王莽不动,做出了出格的行为,想用迷信的方法让父亲接受自己的建议,于是命妻舅吕宽用血酒洒在父亲大宅前。结果,王莽大怒,把王宇关进监狱,赐以毒酒。第二个儿子就这样挂了。如果王莽把苦衷告诉自己的儿子,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要说逼杀第一个儿子,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杀人者偿命,还不算为过,还在道德约束的范围之内。毕竟都是人命,死的是谁,谁的亲属都不会原谅的,算是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而王宇的错误远不至于死罪,更何况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此时王莽的信仰与权力的欲望之间产生了冲突。但此前也许就是一个伪君子。不过,事实证明,此时的王莽权利的欲望已经高于亲情。一个连亲情都不要的人,可想而知,其目的一定是欲望的无限膨胀。这一切的发生可能与其闭门自过的遭遇有关。

儿子当然不能白死,于是借此,摆平了平帝的外戚,除去其母亲外,其他外戚的百余人全部处死。

公元3年,王莽48岁的时候,立自己的长女王嬿为汉平帝的皇后。公元4年,加号宰衡。接着王莽又做出了一些大事,建立市场、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房屋一万套,网罗天下学者及一技之长的人才到长安,大力宣扬儒家礼乐,得到儒生们的拥戴。先后四十八万多民众以及诸侯官员上奏要求加赏王莽。于是至高无上的“九赐”加封在王莽身上。王莽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贤良圣人。

公元6年,王莽51岁,汉平帝病死。王莽随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王莽带天子朝政,臣民称其为摄政王。

第二年,东郡太守翟义、槐里赵明、霍鸿起兵反莽,声势浩大,结果王莽派王邑很快平息。此时,随着权力的不断增大,王莽当皇帝的野心与日俱增,亦是明目张胆,不过,这应当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当时谶纬禅让之说四起,凡是献符者王莽均有重赏。于是王莽接受真命天子的谶纬,于公元8年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新,此时,王莽54岁。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戚儒生不费吹灰之力的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几乎没有战争,没有伤亡,堪称奇迹。据说,这也王莽穿越的佐证之一,居然没有战争就能夺取天下,在古代历史上除去禅让以外,几乎是不存在的。

王莽更为传奇的穿越佐证在于他的改制。在说改制之前,还有一个人要说,那就是他逼死的第三个儿子。

登上天子宝座的王莽首要的任务是册立太子,四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死了,三儿子身体不好,于是决定立四子王临为太子。也许是由于当上皇帝后的王莽改制不顺,也许是因为王莽过度于迷信儒家经纬的天象谶语。地黄元年七月,大风吹毁了王路堂,即未央宮前殿。结果,王莽认为是天降异象,自古有长不立幼,于是把王临给废了。

王临为何又被逼自杀了呢?王临被免后,心里更加不安,因为心里有鬼,他与王莽的妃妾偷情且欲意谋杀亲父。于是写信向母亲求情,说两个哥哥都三十岁被逼自杀,他现在也快要三十了,害怕有一样的命运,让母亲帮自己吹吹枕边风。结果其母亲重病,信落到王莽手里,一看内容,王莽大怒,接着又审讯出不孝子的卑劣行为,于是赐予毒酒,连同涉案、办案人员一同埋在监狱里。如此看来,四子王临的死倒是咎由自取,也许大风吹了王路堂只是个借口。

王临死后不久,剩下唯一的病弱儿子王安也挂了,大家都说是被吓死的,真相不得而知。痛失四子的王莽的悲痛心情也是可想而知的,毕竟血浓于水啊。

历史对王莽的改制都颇加赞赏,然而他却生错了年代。

均田均产是新中国初期的战略国策,当然,朝鲜今天才刚刚推行。但是,在那个年代,王莽却动了大多数社会统治阶层的奶酪,注定失败。

解放奴隶是美国总统林肯一生奋斗的目标。不过王莽太操之过急,奴隶反而更加没有了归属感,弄巧成拙。

为繁荣市场,王莽制定了市场监管制度五均六筦,相当于物价局,还施行了贷款制度,这可是现代社会盛行的东西,那个时候流行有贷无还,因为还不起。可见王莽的穿越佐证更加充足了。

与大秦相仿,后期,整个社会被王莽弄成了一锅粥,国家没管好,社会乱作一团,改革多半途而废,民怨四起,人心思汉。加之天灾人祸,于地皇4年,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长安,长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动,配合变兵攻入皇宫。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自此,持续14年的王莽新朝画上了句号。

王莽的一生是在极度痛苦和挣扎中度过的。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禁锢,或许他的改革会成功,不再这么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也许就没了逼死儿子的事情发生,历史会是另外一个版本。如果王莽真能理解并奉承儒家高尚品德信仰的正确性,彻底击败自己欲望的膨胀,历史也会被改写。但是,事实是王莽既没有做到儒家极致,也未能达到欲望的顶端,彻底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整个社会。而是,信仰与欲望产生了矛盾,互相扯了后腿,才造就王莽如此传奇而又奇葩的一生。

现实的生活总是很残忍,大多数人都会不知不觉的被一种或多种所谓的信念绑架,有道德绑架,也有金钱绑架,更多的是欲望绑架……特别是道德绑架,总是在道德的高度上不去下不来,欲壑难平。以史为鉴不仅可以知兴衰,更可以知上下。

智库时代

上海商业杂志

中华传奇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