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时为什么没能取得胜利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0]人次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时,为什么没能取得胜利?
对萨尔浒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明史》中有这么一段结尾:“明朝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万历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的结果,就是让整个大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特别是万历三大征之中的播州军杨应龙叛乱使得整个大明朝风雨飘摇。
但这并不是最致命的,更为致命的是萨尔浒之战。说到萨尔浒之战,我们就不能不说到努尔哈赤的崛起。曾经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时,对努尔哈赤实行养寇自重的策略去扶持努尔哈赤,致使其不断壮大。
而当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战死以后,辽东已经没有一个可以镇守的名将的局面,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更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时机。于是,努尔哈赤趁机平定建州女真各部,努尔哈赤实力大增。后来,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并以赫图阿拉为都城称帝,与明朝抗衡。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与此同时明军率军8万多人与朝鲜军队和叶赫部合兵二十万,以杨镐为统帅,分兵四路围剿后金。很显然,这个决定是非常仓促的,但这却有一个前提条件:明朝的财政紧张,无法持久战。
我们再分析萨尔浒之战,按照正常的战法一鼓作气击溃后金,基本就胜利了。那么,杨镐为什么要分兵四路?两个字:国力,一鼓作气虽然可以稳赢,但却需要长时间的拉锯战,这是明朝万历后期国力所不能承担的。
从分兵四路的战术来说,努尔哈赤如果只进攻一路,那么就可以对其合围歼灭,但如果努尔哈赤分兵抵御,那就是以卵击石了。同时,如果真的明军与其拉锯了,还能有一路抄努尔哈赤的后路,攻打都成赫图阿拉。但分兵合击的风险就是,可能被各个击破。而不管后金做大还是明军国力的掣肘,毫无疑问都是万历怠政的结果。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四路军队,在这四路里面最有战斗力的刘铤部队却被用来打酱油,而马林和李如柏这两个人的任我却显现了主帅的无能。皇帝远在都城却遥控干预,主帅分兵合击却事前不侦查敌情,行军不涉及一部进行各路接应,同时军事调度缺乏现实可行性。将领各怀私心进军缓慢,这就是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