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为什么没有改立其他人为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8]人次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为什么没有改立其他人为太子?
朱祁镇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一,登基十年的明宣宗朱瞻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患病,并迅速病危。延宕到正月初三,皇帝的病情已经无可挽回,于当日在京师皇宫乾清宫驾崩,年三十八岁。二月初九,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在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的辅佐下,继位称帝,成为大明新的君主-明英宗。
宣宗在十年前,即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仁宗去世时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那时候的宣宗已经是二十八岁的成熟男性了,但是膝下却只有三个公主,没有皇子,这也是成为皇帝后的宣宗心中最为忧虑的事情,因为按照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当年拟定的《皇明祖训》中的规定:帝位传承需遵循立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如果宣宗无子的话,那么将来他驾崩后大明皇位可就要被宣宗的弟弟、仁宗的皇子们拿到手了(宣宗的同母弟越王朱瞻墉就一直没有就藩封国浙江衢州,而是呆在京师内,作为潜在的帝位备胎,维护着大明帝系在仁宗一脉传承的安全性)。
更有甚者:就在宣宗登基时,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就因为长期以来对仁宗、宣宗父子的忌恨和不满(当年成祖立储时,汉王费尽心思争夺储位,最后还是败给了当时是皇太子身份的仁宗),悍然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在封国乐安州(山东惠民)起兵作乱,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但是这也给宣宗一个大大的警告:皇储未定、国本未固,大明江山社稷始终有改弦易辙的危险。
在《皇明祖训》的指导下,宣宗自然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怎么可能驾崩后不选儿子而从其他藩王内挑选继任者(如弟弟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墡、朱瞻堈、朱瞻墺等),封建王朝的传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即使宣宗无子,那也是当初早就备好了的储君人选、留居京师的三弟越王朱瞻墉来继承,不会再选他人。退一万步说,即使朱瞻墉无子去世,宣宗或者张太后也会从宗室子弟中选下一辈为宣宗立嗣子,或者选宣宗的同母弟(即襄王朱瞻墡)入承大统,这样才能保证帝系在仁宗一脉继续传承。不能因为日后的英宗庸碌无能、偏信权宦,引发了“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社稷几乎倾颓,就先入为主地设想宣宗会取消他的继位权,并转立其他藩王为嗣皇帝,这是大大的不现实。宣宗在有亲生儿子并立为皇太子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改立其他宗室子弟为嗣君的,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