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北方降温

历史上皇与帝有何区别各代表着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7]人次

历史上皇与帝有何区别?各代表着什么意思?

公元前221年,秦国攻灭关东六国,完成华夏一统,成就千古未有之大业。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10]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嬴政御定的皇帝之称号,沿用了二千多年,后世帝王、儒生一边骂秦始皇,一边还沿用皇帝称号。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不外如此。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注重“名与器”,尤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拟定,都是慎之又慎,都有一番深意,秦王嬴政以“皇帝”自称,意为秦王嬴政功绩超越三皇五帝,功盖古今,那么追根溯源,三皇为何称皇,五帝为何称帝,皇与帝有何区别?上古三皇五帝的真相,如今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只在古史上留下不知真假的一鳞半爪,但根据汉字携带历史记忆的特性,却可以通过破解皇与帝的最初字形,从造字之初理解皇与帝的区别。

01:甲骨文中的“皇”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相传,秦王嬴政御定皇帝称呼之后,为了体现始皇帝,于是命人将“皇”字上部改为“自”,因为“自”本义是鼻子,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与“始皇帝”的含义相符合。

清朝吴大澂(1835年—1902年)在《说文古籀补》解释:“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吴大澂认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构成(下图3、4),其含义为太阳从地下升起时,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

其一,在刮风、下雨、打雷、天旱等气象文辞中的“帝”,一般都是指上帝、天帝,属于自然神。

其二,在征战等军国大事上,一般都是指祖先,尤其是“受我祐”等文辞中一般指祖先神灵,最早的祖先神灵就是他们的祖先帝喾。

《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意思是我攻打马方,祖先给我帮助。

《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内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意思是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顺利。

但在一定程度上商朝的“帝”又是统一的,就是将上帝与祖先融合于一体,比如祖先与天神都叫帝,又比如商朝最高奴隶主统治者称“王”或“我”,死后成了先王称“帝”,即“生前称王、死后称帝”。

通过皇与帝的解读,三皇为何称皇,五帝为何称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上古三皇时代,社会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火光或太阳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因而对此加以崇拜,后人进而称三个作出重大贡献之人为“皇”。到了五帝时代,中国逐渐进入农耕社会,而农耕是靠天吃饭,先民愚昧认为祭天可得到上天赏脸,于是“帝”的概念出现了,后人将这一段时期的五个重要人物总结为五帝。从皇到帝,不仅反映出中国先民从渔猎游牧到农耕的变化,也反映出君权天授的观点逐渐形成。

可见,与宗教色彩浓郁的帝相比,皇更世俗一些。但皇与帝合一,集合了古今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字面意思就变成了最伟大的天帝,秦王嬴政对皇帝的理解大概就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大天帝、大天神吧。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浓郁的中国文化,皇与帝即是如此。

葡萄酒杂志社

造纸装备及材料杂志社

辽宁青年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