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17]人次
明清时期,两府列女是如何产生的?
列女,即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群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对两地府县妇女的思想和行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本文主要从明清旌表制度、政治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及两府人口方面进行分析。随着明清国家旌表制度的不断发展,旌表女性的流程、范围不断变化,影响着女性节烈行为的选择。
一、明清旌表制度发展
1.明朝旌表制度的发展
明朝政府对女性节烈行为的重视,从其旌表制度中可以窥得。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通过旌表制度对女性行为进行教化,以期约束女性的行为。明朝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旌表的流程,其受到旌表的女性必须得到中央的认可,具惯常的旌表过程:乡里呈报——地方申报——风宪官核实上奏——朝廷旌表。
清顺治十三年(1656)到雍正二年(1724),新加入松江府的县有娄县、金山县、南汇县、奉贤县和福泉县,雍正八年(1730),把福泉县归青浦县管辖,嘉庆十年(1805),新设川沙抚民厅(县级)。也就是松江府地区到清代嘉庆已经包含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奉贤县、金山县、娄县、南汇县,共一府七县,与明代相比,县级行政单位有所增加,其所辖人口也不断增加。
两府人口都呈现增加趋势。乾隆年间,正定府有 1,752,000口,相比顺治时期增加 665,701口,松江府 2,277,000口,相比顺治时期增加 2,067,096口,比同时期的正定府多 525,000口,至嘉庆二十五年继续增加,松江府比正定府多出543,000口,这是前代所没有的现象。
总结
明末清初两府人口减少与瘟疫、战乱有关。正定府人口减少可能与明万历十年发生旱灾和瘟疫有关联,明栾城县记录:“(万历)十年春三月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者,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有灭绝其门者,号为大头瘟”,因当时干旱,大头瘟流行且传染性极强而导致人口减少。据《中国人口史》(明时期)记载明末正定府人口减少也与崇祯年间的不明疫情、鼠疫相关。据《中国人口史》(清时期)记载正定府近京畿,清兵入关大面积圈地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松江府人口减少原因与天灾频繁、瘟疫流行、战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