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的官制是怎样的与东汉相比有什么差别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9日 点击:[22]人次
曹魏的官制是怎样的?与东汉相比有什么差别?
曹魏的官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到三国的官制,魏国最为完善。不过曹魏的政权体制建设和东汉、吴蜀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长期控制东汉朝廷,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四方。曹操在东汉朝廷之外,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控制的政权机构,一般称为霸府。所谓霸府,是名义上从属于中央政府,但又实际控制中央政府,并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权力的政治军事集团。霸府自有其一套与中央政府职能相对应的职务,这个名分比较低的职务实际上又是该职能的实际执行者。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入许。刘协册封曹操为大将军,终汉两代,大将军是最高军事长官,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幼主执政的实际政策制定者,比如霍光,再比如曹操之前的何进。
曹操并没有对汉以来官制做什么太大的变动,基本上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自己控制权力的调整。曹操甚至还设置了所谓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事盗墓取宝,发死人财。在曹操消灭袁绍集团后,派西曹令史梁习主政并州,梁习是以“司空府别部司马”的身份主政并州的,也就是说并州刺史已经归入司空职权范围之内。东汉时司空本掌水土事,类似于后来的工部尚书职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灭袁绍后,曹操对中央政府职能的全面替代和控制。
郡以下是县,按汉魏制度,每个县的人口过万户,长官称为县令,不过万户的称为县长。县级行政人员编制也比较多,比较有名的几个职务如县尉、门下书佐、小史。
县并不是地方行政编制的最后一级,在县下面,还有“乡官”。三国时期的乡官建设基本沿袭了秦汉以来的旧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如果一个县人口过万户,则置四个乡,过五千户的置三个乡,过三千户的置二乡,五百户以上的一个乡。乡的行政事务负责人称为“啬夫”,财政一把抓,尤其是上级分配下的税收任务。在啬夫之外,还设有“三老”,主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如评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好人好事等。乡下面是亭,每乡一般设有十个亭长,亭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乡派出所所长,主要维持地方治安。亭长的下一级是“邮”,一亭有两邮,也是主抓地方治安的。每“邮”下设五个“里”,“里”的头称为里魁,一个里约管百户,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了。里之下就是什,管十户人家,相当于村民小组组长。什之下是伍,管五户人家。他们的具体工作就是监督百姓,如果发现谁有不法举动,立刻报官。
以上就是魏国的官制了,基本上没什么变动,和东汉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