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世纪之星

揭秘为何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个大失误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8]人次

揭秘:为何说明朝迁都北京是一个大失误?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期的谚语,其实早在唐朝,江南地区就已经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南、河北以及关中地带全被叛军控制。唐朝之所以能够从灵武起兵、恢复中原,除了在军事上的胜利之外,江南地区在经济方面还给予了支持。当时汴水废绝,漕运无法运抵关中,导致百官俸禄拖欠,米斗千钱,幸亏转运使刘晏把江淮地区的谷物、大米输入关中,才化解了危机。之后河北藩镇跋扈,而东南依然太平,大唐帝国得以艰难地维持着,韩愈就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直到唐懿宗时期,庞勋作乱,东南震动,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运转;之后黄巢从山东游击到岭南,极大破坏了东南地区的经济,这才促使唐朝走向灭亡。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混一天下后,虽然定都北京,但按照当时人口的分布来看,大都路仅有40万人口,而江浙地区的杭州路就有180万口,苏州地区的平江路则有243万口,南北差距非常悬殊。所以元朝末年,方国珍、张士诚占据江浙行省后,造成海运阻绝,使元大都经常陷入饥荒之中。在南重北轻的形势下,朱元璋得以自南向北的统一大业。在明朝建立之后,虽然不久首都便迁往北京,但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迁移,始终始终停留在江浙一带。这样,定都北京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

“天子守国门”是明朝定都之误

明成祖统治的前期,首都依然是南京,而北京则称为“行在”。那时,成祖常居住在北京,而皇太子与皇太孙则留守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皇帝才正式下诏迁都北京,将皇太子与皇太孙都接到了北方。仁宗继位后,对成祖迁都北京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北京孤悬绝北,距离江南地区太遥远了,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漕运费用,不如还都南京,将首都设在经济中心附近为好。

而作为汉人帝国的明政权而言,燕京是不适合定都的。

我们看燕京的地理位置,南靠河北,北邻草原,东近关东,西近雁门,这四周除了河北,都是游牧民族经常出没与游荡的地方,也就是说燕京被游牧民族三面包围,时刻面对进攻的威胁。对于游牧民族而言,想要南下中原,必须占据燕京以制天下,所以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后,定都中原的北宋政权不得不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明政权定都燕京固然可以照应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断进攻游牧民族,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能够保证政权力量,也就是进攻的力量,一旦国力不济,就可能需要面对大量的游牧民族的围困,丧师辱国。燕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燕京的战略形势,同时也决定了燕京是一座吸血型城市,必定严重依赖外来输血,包括人力和财力的输入。因为燕京周边并不是农业的主产区,而燕京一旦被确定为都城,必然会迎来人口的暴增,加之直面战争侵袭,一旦补给线出现问题,如内部叛乱或者自然灾害,燕京不战而溃。明朝末年,清兵侵袭帝都,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作乱于陕西、河南、山东一带,把燕京和财税之源一分为二,江南的人力物力不能够及时补充帝都,加上清兵的侵袭,帝国很快就走向灭亡,所以说燕京为都城先天不足。

由于都城和经济重心距离过远,明帝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来保障财税补给线路的安全,一旦出现问题,明帝国定都燕京的弊端就暴露无疑。所以都城必须选择和经济重心相近的距离,能够保障都城的财政支撑和对外需求,覆车之轨,其迹未远,可不慎乎?

昆明国旅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

昆明国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