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朝的武科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7]人次
揭秘:宋朝的武科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揭秘:宋朝的武科制度有何历史意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宋初立,宋太祖赵匡胤即“采唐室之旧”建立武科,并在继承唐代武举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和创新,使武科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军事教育制度。
唐代武举是由地方各州和县每年公开考试选拔,推送军事人才去兵部应试,考试的内容包括对考生的武艺考察和学识的测评。其中在武艺方面,《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将其分为了9项: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唐六典》卷五则将其分为了7项: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又将其分为:长垛、马射、马枪、步射、穿扎、翘关、负重、身材、言语、平射。
最后,在考试程序方面也更加完善,北宋首开武举殿试之先河,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核制度,有利于民间习武风潮的形成。另外根据《宋会要辑稿·选举》的记载,报考武科的学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三班使臣,即低级的武臣阶官;第二类为不曾贪赃枉法的平民;第三类为文武官没有犯罪的子弟。正是由于平民就可以报考武举,使得考生的应试资格更为宽泛,也更有助于朝廷广纳贤才和民间习武风潮的形成。
到了宋仁宗年间,北宋与西夏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而“王师出伐”却屡遭惨败,这引起许多有志之士的极大忧虑,纷纷主张加强武学培养,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增强部队作战能力。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5月,宋仁宗赵祯曾下诏于祭祀兵学鼻祖吕尚的武成王庙建立武科,但由于此时宋朝内部深受重文轻武之风影响,入学者寥寥无几,不到3个月,仁宗便不得不下诏罢除武科。
直到熙宁年间,推行变法的王安石针对当时军事人才缺乏的状况,主张恢复武科,并将其列入官学教育,所以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6月,宋神宗赵顼下诏重建武科于武成王庙。可惜北宋中后期,朝廷生平日久,长期武备不振,终北宋一朝多有“罢武举一科”之事。当然,此举也造成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还好幸免于难的赵构南渡成功建立了南宋。
南宋建立之初,朝廷屡感于将帅之才缺乏,于是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3月下诏复建武科,校址设在当时太学东侧。此次武科虽在形式上复立,但由于南宋初的社会动荡而效果并不理想。武科如此颓弊,决非朝廷本意,高宗就此曾多次令诸司重新讨论祖宗典故,参立新制,整修武科,才使得武科逐步在南宋得以恢复。
相对而言,虽然南宋时刻都要提防金、蒙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大规模进攻,更迫切需要大量优秀军事人才,所以朝廷对武科的重视力度比北宋时期更大。但这一时期的办学规模却较北宋中后期缩小了很多,因为北宋王朝的国土面积占据中原、江南等广大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办学规模自然就较大,而到了南宋时期,王朝偏居江南一隅,土地、人口资源都大为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其办学规模也相应出现了大幅缩水的情况。
虽然最终两宋的武科都没有挽救王朝的命运,但其文武兼修的制度在古代军事教育史上还是占有较高地位的,其影响力也一直延伸到了后世的很多武校、军校,所以两宋武科不应该被后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