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为何曹操仍然迟迟不愿称帝呢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8日 点击:[17]人次
赤壁之战后,为何曹操仍然迟迟不愿称帝呢?
我们都知道,董卓之乱后,当时关东两大联盟就是冀州袁绍、兖州刘岱、荆州刘表“三国协约”与扬州袁术、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的“三国同盟”,曹操是袁绍的小弟刘岱辖区的东郡太守,刘备是袁术的小弟公孙瓒的小弟,孙坚则是袁术的“直辖小弟”。谁能想到两位“带头大哥”袁绍、袁术都被干翻了,他们的小弟甚至“小弟的小弟”开创了“三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从初平二年(191年)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到初平三年(192年)被济北相鲍信迎为兖州牧,再到初平四年(193年)被吕布袭破兖州几乎投奔袁绍,曹操的发展一直不如袁绍。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就是冀州牧,后来更是控制着“河北四州之地”。如果没有出现“弯道超车”,曹操一直都是袁绍的马仔。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迟迟不愿意称帝,看起来是爱惜自己的名声,其实是让自己处于尴尬中。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夺取邺城后,离开许都“搬家”去邺城避开汉献帝,这已经说明“一山不容二虎”。如果赤壁之战打赢了,曹操当然可以完成全国统一后再“废汉自立”。但赤壁之战既然失败了,而且“挟天子”已经无法号令刘备、孙权等诸侯,那么曹操就没有必要继续使用汉家旗号。
曹操如果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正式称帝,改封汉献帝为陈留王(汉献帝称帝前的爵位),以曹丕为太子,建立魏朝,那么曹操就可以放开手脚征讨四方。此前曹操一直要亲自指挥军队,那是因为他只是人臣而不是人君,一旦把军队交给他人谁能保证不会冒出个“衣带诏”来废黜自己?曹操一旦称帝,就可以光明正大要求大家“站队”,支持自己的当然被重用,不支持自己的只能被边缘化甚至清洗。
后来曹操在征讨马超甚至进军关中途中多次发生后方叛乱,那是因为曹操“欺君罔上”引起汉臣的不满。如果曹操堂堂正正称帝,就可以自己坐镇后方,派出忠于自己的大将征讨四方,或者让太子曹丕监国自己征讨四方,哪里需要战场与邺城之间“往返跑”?
曹操如果在建安十四年称帝并册立太子,当时只有曹丕成年,显然曹丕具有无可争议的接班人地位,也就无需陷入后来的“世子位之争”内耗中,以曹操的强势也无需通过向世家大族妥协来换取他们称帝。曹操此后可以“一口气”消灭马超控制凉州而不是因为后防不稳匆忙撤军,也可以“得陇望蜀”夺取东川后乘胜夺取西川,这样一来“东汉十三州”中孙权、刘备也就只能龟缩在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如何对抗曹操控制的“十州之地”?
曹操可以顺利完成天下一统,开创魏朝基业。曹操完成了后来司马懿祖孙三代完成的天下一统基业,司马家族的崛起也就失去了可能性,魏朝就会成为秦汉以来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可惜曹操不懂得汉献帝在赤壁之战前属于“优良资产”而赤壁之战后成了“不良资产”,还是习惯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焉不知曹操功劳太大做不了“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