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帘听政执掌大权时爱新觉罗氏为何没有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2]人次
慈禧垂帘听政执掌大权时,爱新觉罗氏为何没有反抗?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皇权天下,有一对矛盾永远都是主流:即皇权与后权。皇后的势力太大,会有外戚增生,外戚成了气候,皇权岌岌可危。如果帝后能够互相牵制也还好说,但若皇帝病死了,小皇帝登基,垂帘听政的太后,往往会变成国家的实际掌权人。
其实家国之事,只要决定科学,有利于发展,便不是坏事。但麻烦就麻烦在,封建时代是家天下。开国之君姓啥,以后啥就是天下的主人,一大批忠臣苦心维护,一大批武将誓死追随。久而久之,维护这个姓氏、这个统治,变得像维护自己的家一般重要。
为此,武则天称帝了,李氏宗亲奋而反击,死伤无数,差点一蹶不振。然而到了唐中宗时期,李隆基这里,活力依旧存在。
但是转到清朝这里,慈禧称制,爱新觉罗氏却偃旗息鼓,这是为何?
治理国家,用人很重要,但若不能形成“势”,则不长久。慈禧斗走了顾命八大臣,联合到皇叔恭亲王,抢到后宫的话语权,这些也只是针对“人”的动作,下一步,她需要寻找到“势”。
如何寻找?慈禧姓叶赫那拉,而爱新觉罗才是天子,满洲贵族为他马首是瞻。针对这点,慈禧启动、提拔了一大批汉臣。这些人,不乏后来驰名的,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晚期的清朝危机四伏,它的短暂稳定是通过这么几件事维持的:和谈,割地赔款。镇压民间起义。开展洋务运动提高军事、工业。然而你会发现,被派去主持这几件大事的人,要么是已经俯首称臣的满洲贵族,要么是汉臣。
时光兜兜转转,当爱新觉罗氏终于回过味儿来,他们的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小,这既是第三层原因。
在内政上,慈禧表现出疯狂的占有欲,不允许听到反对者的声音,甚至对后来的维新派赶尽杀绝。然而对待外交,她的野心却突然没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索性带着家眷往西逃跑,逃跑的路上还不忘和谈。有时候会想,假若当初的顾命八大臣没有输,继续扶持着同治慢慢成长,假若恭亲王没有与慈禧联合,假若光绪突破束缚蜕变为成功帝王,晚清光景会不会有所不同?亦或是依旧死气沉沉,没有两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