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畅谈宋代的宴饮文化是怎样的造极之势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1日 点击:[16]人次
历史畅谈:宋代的宴饮文化是怎样的造极之势?
谈到宴会,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餐桌上丰盛的菜肴,许久未见的亲朋,又或是把酒言欢的喜悦。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那么,宋代的宴饮文化又体现着怎样的造极之势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宫廷宴饮
徐吉军曾在《宋代衣食住行》一书中用“奢侈”两个字来概括了宋代的饮食风尚,而宫廷却用到了“穷奢极欲”一词。确实如此,宋代前期的皇帝在饮食方面还有所注意,但是到仁宗时期,情况已经在改变了。《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有一次宋仁宗举办宫廷宴会,内侍送上的食物中有“新蟹一品,二十八枚”,仁宗便说:吾尚未尝,枚直(同“值”)几钱?左右内侍回答:直一千。仁宗不悦,训诫到:“数戒汝辈勿侈靡,一下箸(筷子)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看到这,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便是前段时间热播的《清平乐》剧中,张妼晗为取悦仁宗,取3只刚出生5天的小羔羊身上的一块肉,只为了给他做一碗汤,仁宗知晓后也是对她大加训斥。仁宗皇帝尚知节俭有度,但是在北宋末年,宫廷真正的奢靡之风便目不暇接了。
当然,大多数的穷苦百姓可就没有宫廷、贵士的宴请那么上档次,那么奢华了。平日,餐桌上常摆的无非是各种腌肉、鱼鲞、咸菜,为了“下饭”,总之要足够重口味能够压住米饭,成为百姓长期生活的“主菜”。顶多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举办个家宴,吃些猪肉、鸡鸭鹅肉,河里抓一些小鱼、小虾……能吃得起羊肉的平民已经很不错了。还有很多受统治阶级剥削的贫民,在饮食上基本没有保障,时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与统治阶级的铺张浪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想起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记载的情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宋宴梦华游——让我们看到了宋朝不胜枚举的山珍海味,上至宫廷宴饮,下至贵士宴请,都有着令人垂涎的珍馐美味,但恰恰是这些极尽奢靡的盛宴之后,却隐含着当时的某些社会风气以及下层人民的辛酸。回首今朝,我们不用再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担心,而是满怀着“广厦千万间,寒士俱欢颜”的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