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失败和他分封十八路诸侯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6]人次
项羽的失败和他分封十八路诸侯有什么关系?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而非七国,一方面从地缘政治方面将诸侯势力打散,以便控制,另一方面打击旧贵族扶持军功阶层,目的都在于维护自己创建的霸主秩序。分析过项羽的分封内涵之后,仍有两个问题可做探讨。其一,关于项羽如此分封的目的问题,有人认为项羽的分封其实就是贾谊所主张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目的与刘邦相同,都是为了逐步消灭异姓王最终成为皇帝,只不过刘邦的步伐更为稳健。对此,我个人觉得猜测的性质比较大,首先项羽既然自称西楚霸王而非楚帝,并且在杀义帝也未表现出称帝的意图,那么在合法性上很难说其有称帝之志,其次纵观项羽的布局主要针对旧贵族,而并未针对军功阶层,因而无法推断他有统一寰宇之志,仅凭少年时一句话可取而代也,便认为项羽志在楚始皇未免略显牵强。
因而我自己的观点仍然认为其目的仅在于维护霸主体系,而不在称帝。其二,关于项羽如此分封的原因问题,我觉得这涉及到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人们对于项羽的最初印象,或起源于不学无术的纨绔,项羽已经九岁了,年轻的项羽见证了祖父为了祖国奋战而死,从此在他的一生种下了种子。《史记》中对于项氏的评价,仅仅是世世为楚将,封於项,项家从未染指楚国的政治核心,却在危难之际扛起了整个楚国并为之殉难,而楚王与那些旧贵族们却在寿春无所作为,眼看着这偌大的楚国与项燕一起身死国灭。
这里要说一下,项羽的战略之所以没有成功在于两点,一是项羽集团的政治能力严重不足,没有平衡好各诸侯国之间实力对比,没有团结好各路诸侯,特别是维护好从自己帐下出去的英布等诸侯国的关系,导致了后院频频起火,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后方大本营。在政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又过于依赖武力,没有政治归化和安抚,导致各诸侯国反反复复,牵制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还有一个是过于迷信自身武力,对对手的实力没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对有潜力的对手的处置失当。
特别是对刘邦、田荣、英布等的处置都不恰当,各路诸侯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制约,整个分封设想完全成了空谈。而项羽为什么册封了十八路诸侯?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多封诸侯,以分其力;二是酬赏军功,扶持新贵。秦末战争除了原来的六国贵族势力外,刘邦英布吴芮这些原相应起义的军事集团也起到了主要作用,按照当时的"政治正确",不分封不足以酬其功。如果只封六国,秦末战争中崛起的军事集团肯定会不满,这是要引发新一轮政治动荡的,而且六国国祚绵长,就这样复国很容易尾大不掉。
所以他的这次分封,重点削弱牵制的对象,就是六国,毕竟不管怎么说,项羽自己也属于义军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刘邦这样的个案外,分裂六国,并扶持"自已人"去进行牵制。比如,在原齐地,搞出了胶东、济北、齐三个王,而且田都算是自已人,用意还是非常明显的。秦地、燕地、韩地等都体现了这一方略,打散六国格局,再掺沙子。另外项羽之所以失败,跟他的分封也有关系,他没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这一点从汉代建都长安就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娄敬还是张良,都提到了坐拥关中,钳制东方诸侯,可见即使在楚汉战争后,对于分封诸侯还是不放心的,希望建议一个稳固的后方,这样即使诸侯叛乱,对政权的影响也不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