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行列资讯

小涎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哪里涎腺肿瘤应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4日    点击:[20]人次

小涎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哪里 涎腺肿瘤应如何治疗

一、什么是涎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哪

腺泡细胞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涎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1%~3%,占大涎腺肿瘤的1%~4%,占涎腺恶性肿瘤的5.1%~12%。据Garder报告,占大涎腺恶性肿瘤的7%~15%。发生部位以腮腺最多,几乎为腮腺所独有。但发生在颌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者均有报道。此肿瘤从少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以40~60岁最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腺泡细胞癌临床上类似混合瘤,常为无痛性肿块,偶尔有疼痛和面神经受累症状。病程较长,从几个月到数十年不等。肿瘤多为圆形,实质性,可有结节,中等质地或稍偏硬,少数呈囊性改变,活动,与皮肤无粘连。晚期可转移,以颈淋巴结转移最常见。

小涎腺肿瘤发生最多的部位是腭部。唾液腺肿瘤(Salivarygland)是唾液腺组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绝大多数系上皮性肿瘤,建业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见。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

二、涎腺肿瘤的发病情况

1.发病率:不同国家发病率有显著差异

美国金融学硕士排名

,文献报告为0.15-1.6/10万。

2.发生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成人良性多于恶性,儿童恶性多于良性。

3.性别比例: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女性多于男性,沃辛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4.唾液腺肿瘤与全身肿瘤构成比:大唾液腺肿瘤占除皮肤以外所有良恶性肿瘤的5%,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20.6%。

5.发生部位:在所有唾液腺肿瘤中,腮腺肿瘤发生率最高,约占80%;下颌下腺占10%;舌下腺肿瘤占1%,小唾液腺肿瘤占9%。在小唾液腺中最常见于腭腺。

6.良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在不同部位比例不同。腮腺肿瘤中良性/恶性约为3:1;下颌下腺中为3:2;舌下腺肿瘤中恶性肿瘤高达90%,小唾液腺中恶性肿瘤也高达60%。

7.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发生的相对比例:沃辛瘤、嗜酸性腺瘤几乎仅发生于腮腺;腺泡细胞癌、涎腺导管癌、上皮-肌上皮癌多见于腮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肿癌多见于腭部小唾液腺;管状腺瘤90%发生于唇腺。磨牙后区腺源性肿瘤以粘液性表皮样癌最为常见;舌下腺肿瘤很少见,但一旦发生,很可能是腺样型囊性癌。

8.多原发性唾液腺肿瘤:时有所见,以腮腺最为常见。病理类型以沃辛瘤最多,其次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少见。

三、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腮腺肿瘤

1.80%位于腮腺浅叶,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腮腺后下部肿块。2.良性肿瘤即使体积巨大也不会出现面瘫症状。3.恶性肿瘤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侵及皮肤,可出现表面破溃;侵及咬肌,可出现张口受限;少数出现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瘤凸向咽侧时,可出现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4.发生于副腮腺者,表现为颊部肿块,多位于颧弓或颧突下方。

二、下颌下腺肿瘤

1.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块。2.良性肿瘤常无自觉症状。3.恶性肿瘤侵及舌神经出现舌痛及麻木,舌下神经受累出现舌运动受限

大一大二申请出国留学

,伸舌时偏向患侧,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4.肿瘤侵及下颌骨骨膜时不能活动,侵及皮肤时,呈板样硬。5.部分出现淋巴结肿大。

三、舌下腺肿瘤

1.不易察觉,部分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自觉一侧舌痛或麻木,或舌运动受限,影响说话及吞咽。2.触诊检查可及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相连而不能运动,口底粘膜常完整。

四、小唾液腺肿瘤

1.以腭部最常见。一般发生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区,不发生于中线及腭前部,因此不含腭腺。2.硬腭肿瘤不能活动不能以此判断良恶性。3.恶性肿瘤可伴有疼痛或灼痛感,常伴患侧眶下区或上唇麻木。侵及翼肌时,常致张口困难。向口内突出生长者,可导致进食困难。4.良性肿瘤对腭骨及牙槽突产生压迫性吸收,恶性肿瘤对骨质呈侵蚀性破坏。

五、磨牙后腺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多见,肿物含粘液性分泌物。

六、舌腺肿瘤

1.多位于舌根部,恶性肿瘤多见。2.主要症状为疼痛、异物感及吞咽障碍。3.病变位于粘膜下,位置较靠后,临床不易发现,被发现时常较大。4.舌部血液及淋巴循环较丰富,加之局部运动频繁,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七、唇腺肿瘤较少见,上唇多于下唇,多为良性,以基底细胞腺瘤及管状腺瘤最常见

美国留学硕士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

四、涎腺肿瘤的治疗偏方

验方:

1、内服方:辛夷15g,黄柏15g,生地15g,苍耳子15g,自芷9g,细辛3g,葱白30g,刺桐树寄生30g,猪鼻1个。

2、外用方:葱白3个,皂角3个,麝香0.15—0.2g,鲜鹅不食草6—9g。1方加水制戚煎剂,每日1剂,连服7—8天后加入黄皮树寄生,苦楝树寄生,再隔日服1剂,连服5—7剂,海棠果,花生壳及水母蟹壳晒干研末,随主方冲服,隔3日1剂,连服6—12剂。2方以棉花蘸药汁塞耳,如鼻耳出血,可将药液滴入。加减:内服方加黄皮树寄生30g,苦楝树寄生30g;鼻血鼻阻及耳聋加海棠果(去外皮)7个,花生壳20个,水母蟹壳3—5个;耳边有肿块及耳聋加剌桐树寄生30g,鹅不食草30g。疗效:共治疗4例,3例显著缓解,1例服用本方21剂,获痊愈,至今未复发。方源:广东文昌县城农村王山大队。

3、取牛黄0.3g,夏枯草30g,每日1剂,夏枯草水煎服,牛黄冲服(本方治疗后存活最长者为11年)。

偏方:

①紫草根30g,绞股蓝20g,二者煎汤或开水冲泡代茶饮。

②华东药翦30克,先煎两小时,再加枸杞根,鸭跖草各30克,七叶一枝花15克。煎汤滤取清汁服。

常春藤大学有哪些

美国商科博士申请条件

美国本科申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