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史可法被整个弘光朝所误当时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6]人次
为什么说史可法被整个弘光朝所误?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史可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大明京师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南京,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立即“誓师勤王”,大军行至浦口,又收到了闯军攻陷京师、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殉国的消息。绝望之中,史可法“痛哭,首触柱,血流至踵”,幸得部下劝解,他才率部返回南京,同其他六部官员一起商量新君的人选。
按照《皇明祖训》中的规定,跟崇祯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福王朱由崧是最适合成为新君的人选。作为南京六部尚书中最有权势的兵部尚书史可法,此时本应该旗帜鲜明的支持朱由崧,以防止因争夺皇位而导致的混乱局面出现,但史可法和他背后的东林党人却为了自己一派的利益,坚持以“立贤”为名立潞王朱常淓为新君。
正当南京六部为了新君人选争吵不休时,大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已经悄然联络了江北四镇的黄得功、高杰等人共同支持朱由崧成为新君,并派兵护送朱由崧前往南京登基。
当时,江北四镇已经是拱卫南京的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在江北四镇都已经明确支持朱由崧登基的情况下,南京六部被迫接受朱由崧成为新君。随即朱由崧登基为帝,次年改元弘光。
朱由崧登基后,马士英凭借拥立之功迅速成为弘光政权的核心,而史可法为了避免同马士英争权导致弘光政权内部不稳,所以就自请前往江北督师。
史可法只好又率军返回前线,可是此时盱眙守将已经降清、救援泗州的侯方岩部全军覆没后泗州总兵李遇春也向清军投降,史可法只能前往扬州,准备坚守这一南京最后的屏障。
赶到扬州时,史可法身边只剩下了史德威等数骑。而原本驻防在扬州的高杰所部误信谣传,许定国要率军前来消灭高杰所部,连夜逃跑一空。史可法命各镇及周围明军前来增援,最后只有左都督刘肇基和副总兵庄子固率军来援,只是这两部兵力合在一起也仅有八千多人。
正当史可法为扬州防务日夜操劳之时,弘光朝廷内部又给了他两次致命打击,先是刘良佐和刘泽清投降清军,接着弘光帝竟然将精力放在了选淑女上。
弘光元年四月十五日,多铎率领的清军主力进抵扬州,他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很耐心的对史可法劝降,史可法始终坚贞不屈。可是,有些扬州城中的守军却坚持不下去了,总兵李岐凤率所部四千人出城投降。
弘光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了扬州城西北角的城墙,接着大队清军攻入扬州城中,左都督刘肇基、副总兵庄子固、淮扬总督卫胤文等二百多名文官武将尽数战死。与此同时,自尽未死的史可法被清军俘虏,随即被杀害。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扬州就这样失陷了。
扬州失陷后,弘光帝逃出南京,接着留在南京的弘光朝文武官吏向到达的清军投降,存在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覆亡。
看到这里,相信我们都能明白史可法是被整个弘光朝所误的,当形势危急时,一直都是他在勉力支撑,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仍然值得我们敬佩,所以是时候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了——不是他误了国,而是国误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