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真的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真相如何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5]人次
王伦真的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吗?真相如何?
我们都知道水浒传里,梁山第一任寨主是白衣秀士王伦。水浒传的作者为了衬托“好汉”们的高大完美,给王伦加的脸谱是“嫉贤妒能”。王伦真的是这样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先看林冲杀害王伦时给王伦定的罪名——“量你是个落第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浒传》第十八回)
拜托,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什么时候需要“文学”素质了!?晁盖的文化水平肯定不如王伦吧。——我们发现,林教头强词夺理时很有些“英雄”风韵,相反占理时反而怂了。
“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水浒传》第十八回)——林冲第一次上山时就看到了“见座大关,关前摆着枪、刀、剑、戟、弓、弩、戈、矛,四边都是擂木炮石”“四面高山,三关雄壮,团团围定。中间里镜面也似一片平地,可方三五百丈。靠着山口,才是正门,两边都是耳房”。我们不懂军事学,但这番布置,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作为一个孤岛的防卫系统而言,已经是具有一定水平的了。
难道这番布置都是杜迁宋万他们安排的吗?作为一个大寨主,但凡没有两下子,杜迁宋万他们能俯首听命吗?
往远说,林冲自己应该有体会,柴进对待他和一般配军的不同待遇——同样是大官人破格热情资助的对象,您林教头就是“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人家王伦就是“无大量大才”——这双标玩得未免太无耻了吧?
所以林冲这番杀人理由,很容易让人想起“狼吃小羊”的故事。
那么,对王伦的水平应该怎么评价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源自何处呢?我们说,王伦是一个“半截子”的王者。
他有一个能够在梁山小环境立足的基本素质,而缺乏更大规模的企图心,因此他努力维持现有的格局,对于一切可能打破平衡的因素有着足够的敏感度。
林冲来投奔,细致分析起来,王伦面对的是这么两个问题:
1.林冲“因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那里又被火烧了大军草料场,争奈杀死三人”——收留他会不会引发高俅直接攻打梁山?这是个概率各半的事件,但总是应该纳入考量范围的。
2.“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一个新来乍到、路数不清而本事高一头的存在,势必打破现有格局。
这么一个人,天长日久不可能不暴露其以上特征。如果王伦能够看出这一点,那事情就非常简单了。可以放心大胆,让林冲抡圆了显本事、秀功夫,负责练兵——林冲的存在感一旦被激发,接下来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恩情绪。而且无需担心林冲在喽啰中有了威信——他虽有抵挡万人之力,却无统率千军之能,再有威信,自己也挑不起头,真正的人畜无害。这样做下来,喽啰们敬佩的只会是林冲的武艺,同时还会给王伦带来“知人善任”的人设光环。
可惜,这还是我们的思考,王伦那“半截子”青铜气质,导致他傻傻地反其道而行之,用别人一眼就看清楚的直截了当招数,处处排斥林冲,让林冲满怀的愤懑越来越深重。终于,在又一个(或者说两三个)能领着他上道的人物出场时,林冲发作,王伦挂了。
最后,我们来谈王伦的另一个“慢性”失误。
对于一个小富即安的山寨,外来“能人”的能力对山寨可能带来危机——王伦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思维的敏感,似乎从始至终只是在他自己头脑中盘旋,一直没有通过某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导给几位副手并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定式。
平日功课不到位,关键时刻几位弟兄就只看见“能人”药效、看不到副作用了——朱贵没有事先通报请示就把林冲领上了山,造成了一种很难堪的局面,杜迁宋万还跟着摇旗呐喊,结果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而且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林冲这个事过后,王伦不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消化”林冲的愤懑,而且从思维和制度两方面都没有对“山门大开”的局面进行整顿。结果后来在晁盖面前,朱贵几乎把林冲的戏码重演了一遍,只是因为人太多,加了一个“急写了一封书呈,备细写众豪杰入伙姓名人数”(《水浒传》第十八回)的环节。
而王伦在没有了解来者实力、背景的情况下,丝毫没有吸取“请神容易送神难”的教训,照样放任朱贵把人领上了山——晁盖他们如果仅仅到了朱贵酒店,恐怕武力值再强也很难打上梁山——王伦好像每次总得见到真人后才考虑后果,而且总觉得花几个钱加上诚恳态度就可以把人打发走。
于是,放人上山以后的王伦,就没有以后了。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叫“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如果抛开具体情境,这后半句倒是很适合王伦时代那小富即安、无有远图的梁山。说到对他们造成威胁的“大国”,官府征剿倒在其次,主要是这些纷至沓来的“英雄好汉”。
只是作为这个“小国”之主,王伦空有精细深入的思维,配套而来的却是粗糙笨拙的操作,这也就是他这“半截子”王者的悲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