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么昌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4]人次
唐朝那么昌盛,为什么还要和亲呢?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面临着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的问题。在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中,战争作为主要手段对中原王朝以及周边少数民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还是有一些和平的手段被广泛的用于这样的交往中,以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影响着互相之间的关系,比如和亲,纳贡,称臣等。
纳贡、称臣或者称叔侄之国等以宋朝对辽朝,金朝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和亲这种形式发生在历史上较多时期,从最早的西汉,到隋唐,再到清朝都普遍存在和亲的情况。其中,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开放、平等,同时唐朝国力经历了中前期相对强盛到后期衰落的转变,其和亲的状况比较有代表性。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和亲政策的历史
和亲也叫和蕃,始于西汉。和亲在狭义上的概念是中原王朝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首领进行联姻的行为。和亲长期而广泛的存在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朝时期的和亲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政权之间以联姻形式以获取政治利益的行为。在商周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此类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联姻行为更加广泛。这些联姻行为使联姻双方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极大的推进了彼此的历史进程,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到西汉建立初期,国家刚从战乱中脱离出来,军民疲敝,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屡屡侵扰汉朝边境。汉朝统治者权衡利弊,决定采用和亲以及纳贡的政策交好匈奴,以规避战争。
西汉初期的和亲为汉朝换取了宝贵的和平,为西汉的发展争取了时间。汉朝经历过修养生息之后,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军队也得以驱逐匈奴,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可见汉初的和亲仅为权宜之计,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以和亲换取和平发展的时机。两汉时期,国家政权层面的和亲共计17次,其中与匈奴的和亲13次,与乌孙3次,与南越1次。
唐朝政府有针对的和亲政策大多数为唐朝争取了有利的结果,但是也有些和亲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体现了和亲政策的局限性。
和亲的作用
首先,唐朝和亲的主要目的是政治与军事上的。唐朝政府通过有针对性行的进行和亲,明确了联合与打压的对象,用最小的代价为唐朝争取了最大的利益。唐朝初年国力强盛,在对待各民族平等开放的政策下,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以与唐朝和亲为荣。在这种情况下,和亲的政策往往可以轻易左右少数民族的政局。再配合以军事力量做后盾,唐朝初期的和亲政策以较小的代价为唐朝争取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利益。
其次是文化上的作用。唐朝政府的开明,以及民族平等政策为民族间的交流与异族通婚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和亲在唐朝时期广泛出现。和亲的女性在到达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往往会带去唐朝的文化,技术等,极大的带动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技术的提升。同时,有政权高层的和亲做模范,也促进了各民族基层民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为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与融合创造了机会。
对和亲的反思
唐朝的和亲政策虽然很大程度上为唐朝创造了和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但是在和亲中仍然暴露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和亲的目的是否能够达成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的强盛与否。
在前期,唐朝国力雄厚,军力强盛,另外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时候又比较开放、平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少数民族对唐朝普遍尊崇的心态。唐朝通过和亲的手段通常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唐朝赢得最大化的利益。但是在唐朝后期,国力开始衰退之后,失去了强大国力的支撑,和亲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大减。虽然这个时期唐朝政府也积极推行和亲政策,以图吸引少数民族政权归附,但是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发生多次和亲公主被杀的情况。
由此可见在强盛国力、军力的背景下,和亲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和平手段,可以为国家谋取最大化的政治,军事利益。但是在国力不济的时候,和亲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和亲发源于西汉,历经南北朝、隋朝到唐朝规模大增。其主要原因是李唐皇室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血统,与当时胡汉混杂的背景。在外边则有众多势力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唐朝初期选择和亲这种和平的方式争取政治与军事利益合情合理。但是到唐朝后期,国力衰退之后,也暴露出和亲的局限性。由此可见,外交手段作用的发挥始终是建立在强盛的国力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