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不光能断案当知县也很厉害吗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1日 点击:[17]人次
宋慈不光能断案,当知县也很厉害吗?
宋慈不光能断案,当知县也很厉害吗?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宋慈立了大功,并被派到长汀做知县。那么,宋慈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个断案高手。他当知县,能做得好吗?
宋慈被派到长汀当知县
宋慈到长汀之后,发现之前的晏梦彪叛乱,不是空穴来风。刚开始作乱的这一波人,有着相同的身份,都是私盐贩子。原来,百姓吃不到盐,才是作乱的根本所在。
于是,宋慈针对其中的弊端,做了多项工作。其中,有两件事堪称是伟大,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的问题。第一、宋慈将盐区进行重新规划;第二、宋慈开辟了汀江航道。
当时,长汀县百姓食用的盐,是福州的盐。福州的盐到长汀,需要过闽江、过沙溪,然后逆流而上,再走山路。长途运输之下,这些盐的包装被破坏,混入了大量的杂质。有沙有草,颜色变黄。
而且运输队时间太长,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由福州运到长汀,老百姓吃盐非常困难。而且,官家的盐是用摊派形式卖给百姓,百姓不得不吃。
宋慈前期并没有从事刑狱方面的工作
而他最终在这件事上能做到治标又治本,完全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勤政为民的真心。宋慈在长汀县做了五年的知县,虽然因为屡立战功而升迁,却从来没有官架子,而是处处为百姓着想。最终,朝廷为了表彰他,升他做了常州的知州。
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不过,常州紧挨着南宋的都城临安府,这里可以说是京畿重镇,常州的知州比其他地方更加重要,可见朝廷对宋慈的重视。到了常州,宋慈的政绩更加显著。当时的年景并不好,所以,为了解决百姓的粮食问题,宋慈实施了古代的“赈粜之法”。
所谓“赈粜之法”,简单的说,就是将常州百姓,根据粮食的收入情况进行分级。粮食收入最多的是为上户,而粮食收入最少的就是下户,一共是五个等级。上户百姓需要将收入的多余粮食,以赈济的方法,发放给下户百姓。而中户的百姓,就自给自足就可以了。
宋慈担任常州知州
在当时粮食欠收的年景下,实施这样的“赈粜之法”恰是时机。因此,虽然常州连续两年都是大灾荒,但依然安然度过了荒年。就这样,常州的老百姓非常感念宋慈,因此在常州给宋慈建了一座生祠。
不过,宋慈做官做到这里,已经55岁了,还是没有当上我们印象中的提刑官。其实,不论是知县还是知州,他的一路晋升,也成为他日后当提刑官的重要前提。
1242年,广东一带出现很多冤假错案,导致大批百姓上诉,朝中没有人愿意去管。皇帝宋理宗便想到了从没有在京城当过官的宋慈,认为他的才华出众,又有实干能力,就决定让宋词去啃这块硬骨头,出任广东的提刑官。那么,第一次当提刑官,宋慈能胜任吗?
关于他的断案能力,我们在《宋经略墓志铭》里找到这样的一句话,“南吏多不奉法,有留狱数年未详复者,阅八月,决辟囚二百余”。
讲的是主管官员的昏庸糊涂,和办事官吏的不负责任,没有去把案情弄清。天长日久,拖成了众多的疑案。而宋慈上任后,八个月就办理了二百余起死刑案件,几乎一天一件。可见,宋慈断案效率很高,那么,宋慈究竟断过哪些冤假错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