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煤炭供应

中国教育缺乏生活常识本乃教育常识为何如此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1]人次

本乃教育常识,为何如此稀缺?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3-11-16 17:23 发表于四川

近段时间,“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新华网、新京报评论、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还撰文疾呼,央视新闻、教育最高部门也出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

课间十分钟,作为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恢复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时段,本来属于孩子们的,是他们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幸福时光,也是他们快乐而愉悦童年的珍贵记忆,更是他们未来美好人生的不尽回味。

回想我们读书那样的年代,听到下课铃声一响,就像欢快的鸟儿,飞出教室,在那凹凸不平的泥土操场上,尽情嬉戏、打闹、玩耍,滚铁环、跳大绳、扇烟牌、打陀螺、走高跷,女孩子则跳房、抓籽儿、踢鸡毛毽……整个校园像是水突然沸腾了一样,充满了各种欢呼、大笑与叫喊。

​然而如今的教育怎么了,课间十分钟怎么没有了,怎么变味了,怎么消失了?对于宝贵的十分钟,孩子们应该放松调节,自由支配,尽情释放,谁也没有权利剥夺,谁也没有权利设限,谁也不能把课间十分钟变成“课间圈养”,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常识,然而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怎么竟然有人连最基本的教育常识都常常不识呢?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的确,这之前我到过一些学校,下课铃声响后,校园没有孩子跑动,校园也没有欢笑、打跳声,校园寂寥无人,鸦雀无声,像死一样寂静,我甚是不解。经打听,方知是学校做出规定,课间除上厕所,孩子举手给老师请假外,其余的都要待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学校担心课间十分钟孩子自由奔跑打闹,有可能出现碰撞、擦挂、跌倒等安全事故,由此怕家长大闹校园,找学校和老师麻烦,同时还怕被问责追责,于是就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这种“既省事儿又保险”的招术。

“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我以为消失的不仅是中小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而是消失的是孩子幸福的童年,消失的是校园蓬勃的活力,消失的是教学规律的遵照,校失的是教育本真的坚守,消失的是学校责任的担当,消失的是教育人良知的捍卫。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肥胖、近视的现象愈发严重,为什么当下孩子抑郁,心理失常,跳楼跳河的那么多,为什么目前教育乱象丛生,出现的问题不少?虽然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消失的课间十分钟”,但为此给孩子们带来的身心影响和危害,却难辞其咎,不容小觑,值得警惕。

一朝遭蛇蛟,十年怕草绳。教育需要良知与温度,教育绝不能因噎废食,教育管理也不能简单粗糙。因害怕出安全事故,就剥夺孩子课间的乐趣,就明目张胆违背教育本质,这实际上是一种懒政。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童年的属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也是校园的本性,是学校的特性,是教育充满快乐,弥漫幸福的表达。

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让孩子拥有“十分钟”,让他们尽情消费“十分钟”,充分享受“十分钟”,逍遥自在“十分钟”,才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迸发孩子学习热情,也才能让孩子更好地专注于一个又一个的“四十分钟”,更才能为他们走向漫漫人生,积淀并涵养除分数之外的更多有用的东西。

​当然,要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除了学校有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管理水平的提升的智慧与勇气外,作为家长还要对学校和老师多些沟通,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善意。要懂得,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孩子在温室里也永远长不大,缺乏抗挫力的孩子人生更走不远。而且还要明白,为一些些来小气折腾学校和老师,实际上是对自己孩子的折腾,为一些鸡毛蒜皮添乱于学校和老师,更是为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在添堵。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更应建立起公平适度的校园安全责任防护与分摊、具有人文人本的校长老师保护与关切机制,使学校和老师能够甩掉“束缚”和“担心”,丢心落肠、放心大胆地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以为,什么时候能够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我们的教育就会日益向好,逐渐美好起来!

丝网印刷期刊

农家参谋

作家天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