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最近新闻

提高学生生活常识能力的意义常识教育促进学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3]人次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关于选择教学策略的“实施建议” 及“评价建议”中则要求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要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评改能力呢?我认为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提高。

一、赏识学生习作,提高学生习作评改的热情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学生辛辛苦苦的一次习作,总希望成功,总希望得到赏识。最好的作文也有可挑剔之处,最差的作文也有可欣赏之点。我经常教育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评改习作,不仅能评出不当、错误之处,而且可以寻找到美,欣赏到美。可能是一个优美的片段,一个生动句子,一个精当词语,甚至只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标点,或者书写工整,我们都要去寻找、发现,或圈或点,赞赏、批注。在这样的赏识氛围中,不仅能改出错误,而且能改出学生的自信,尤其是那些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一个小小的赏识,会带给他们多少欣喜、信心和动力。可以这样说,寻美、赏美比批改错误显得更重要。

学生的习作得到赏识,也就有了进一步写好习作的信心, 修改文章的兴趣也自然就会浓厚起来。如何培养他们习作评改的兴趣呢?一要以榜样激趣。教师在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后,可讲述古今中外著名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感人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如耳熟能详的福楼拜、莫泊桑、老舍、叶圣陶等中外名家修改作品的故事。让学生相信文章通过辛勤的修改是可以成功的。二要以示范导趣。教师可选择几篇中上水平的学生习作为例,通过示范修改,传授学生修改方法、修改符号及要领,让学生从示范里发现问题,领悟“写”、“改”之道好比古语所说“玉不琢不成器”。感受到好文章通过修改,会令文章锦上添花。三要以内容引趣。从写作内容入手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十分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独特感受”,重在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出发,引发真情实感,进行自由表达,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这样学生评改习作的热情就会有增无减。

二、赏识学生评改过程,提高学生习作评改的能力。

对于修改习作,学生有许许多多的心理障碍,所以必须告诉学生修改文章的目的是使写出来的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合乎常理规范。要想学会评改习作,掌握必须的评改方法,就能使自己的评改能力得到提高。

1.符号标明法。修改文章的方法一般有:批、改、增、删、调、换几种。让学生明确修改文章一是改出错别字、病句和标点符号;二是润饰,使文章锦上添花,更加完美。这方面的完成可以使用“增”、“删”、“改”的方法。“增”就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增加必要的语句、段落或情节,使文章表达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删”是去掉与中心无关的情节、小节、合并意思差不多的语句,使表达更简洁,使文章更干净。修改中要正确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2.评改的项目。从习作的字、词、句、段、篇、标点方面考虑习作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有无独特感受,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具体,扣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段之间衔接是否自然,标点是否准确。

3.三读三改法。初读:认真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判断是否按要求写。再读:看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字和标点是否正确;看段落意思是否明确,层次是否清楚;看开头是否自然,结尾是否恰当。细读:看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看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学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想过程。” 引导学生修改习作,可用个体自我修改、小组合作修改或师生共同修改,也可几种方式交替使用,但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两个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进行自主修改。每次习作,教师要安排部分习作进行当面修改,或毛病较大的习作,或自改有困难的学生的习作。当面指导修改,教师应满怀热情,或表扬学生作文态度认真,或肯定学生作文中的可取之处,然后讲问题,讲方法。指导修改,教师不仅要方法上指导,更重要的是精神上要鼓励,增强学生改好习作的信心。对错误较多的习作,可择其重点部分重点修改,不要面面俱到,通过重点部分的修改,以利今后再作。例如一次习作评改课上,我挑选了一篇这样的文章:

建 莲

我的家乡盛产莲子,所以被称为“莲子之乡”。

莲子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像雨伞一样的莲蓬里装着数十个像珍珠一样的莲子,漂亮极了。莲子既好看又好吃,放暑假的时候,我经常会叫姑姑带我去采莲子,可好玩了。

莲子里有一小根莲芯,很苦,一般人吃生的莲子的时候都会把莲芯扔,也有大多数人会一起吃下去,虽然很苦,但也具有清热解毒.养颜的功效。

莲子功能主治补脾止泻,明目提神,养心益肾。

莲子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

对照本次习作要求:“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确定习作内容以后,自定一个

题目。写的时候,可以先介绍他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让别人读了你的习作,能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不具体,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不自然。但在师生共同评改中,学生的赏识评改令我感动,如学生肯定习作的平淡但却真实,能写出对家乡莲子的喜爱之情,肯定习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莲子的美丽,肯定文中关联词用得恰到好处,使介绍的内容自然转换。这位学生在大家赏识的评改中欣然接受评改意见,在此后的习作中,他也更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习作。

三、赏识学生习作评改结果,养成评改习惯。

学生就是在不断习作、不断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提高习作能力的。一次习作不是学生习作水平的全部,而评改后的习作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习作水平。学生评改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良好的评改习惯靠多次重复才得以养成。

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评改作文的情况列为教师作文批阅的重要指标。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把读习作当成一个首要的环节。引导学生改前读,在读中感悟出毛病;读中改,边读边悟,悟出病因,悟出改法;改后读,在读中感受改后的通顺、正确,感受心灵上的畅快淋漓和愉悦幸福。有了这样一种改前改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慢慢地把自改作文作为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习惯。

作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对学生习作评改进行“回炉”。既要看学生评改的内容是否正确,还要看学生的评语是否准确、合理,老师再加以评点。教师的评点也应以赏识眼光,对学生评改到位的内容加以肯定,选取评改优秀的习作在班级展示,让学生充分品尝自己习作评改的成就感,享受劳动的成果。同时也让习作者感受到自己习作经过评改后可喜的变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习作,参与习作评改的主动性,并养成良好的习作评改习惯,让学生终生受益。

保健文汇官网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编辑部

生物化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