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生活小常识永寿镇的衣食住行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4]人次
一、服饰:清末明初,男性习惯穿长衫,外套马褂,多数是家织土布,黑蓝色为主;富人穿绸缎。夏穿对襟布钮扣短衫,冬穿棉长袄。妇女穿偏襟布钮滚边长衫,男女都穿扎腰长裤(宽裤脚)。成年人戴黑色瓜皮帽(六瓣绒帽)或缠白帕子,妇女缠黑纱帕或白布帕。男女穿家制圆口布鞋,夏天穿草鞋,冬天穿鸡婆棉鞋。雨天穿藤粑木底鞋、爪子鞋(鞋底钉有带钉、铁爪)或打赤脚、套脚码子。民国中期,少数人穿毛线衣,夏穿府绸衬衣,冬穿长短外套大衣。民国后期,男子多穿中山装,少数人穿西装、戴博士帽;女着斜襟紧身长旗袍。学生:高中男生戴黑盘帽,身穿蓝中山麻制服,腰扎皮带,脚缠绑腿,穿黑鞋袜;女的身着蓝色过膝长旗袍,短发齐耳,脚穿黑鞋袜。初中、小学生穿童子军服,项拴蓝白色领巾,头戴船形帽;女生短发,项拴蓝白色领巾,上着童军服,下穿黑布裙、黑鞋袜。解放后,长衫、马褂逐渐消失,时兴蓝色中山服。八十年代西装渐多,款式新颖,用料考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穿军装盛行。改革开放后,高档西装、皮鞋增多。
发型上,解放前男的多数是光头,女的挽毛转。解放后,男的多留发,女的多短发,有的烫头染发,样式千变万化。
二、饮食:解放前,富家吃大米干饭,农民多数常年吃菜稀饭。大米掺玉米粉的,可谓“桂花饭”。有的红苕、芋头、萝卜等杂粮打正桩,而且一日两餐,穷人有时吃“对时饭”,即一天只吃一顿饭。中等以上人家,初二、十六“打牙祭”(吃肉),贫苦农民终年不见油荤。解放后,大米为主食。七十年代后,绝大多数是一日三餐。办红白喜事,“水水席”、“九大碗”代之以蒸、炒、炖、凉拌鸡、鸭、鱼肉;烟酒饮料,讲究营养质量。
三、居住方面:居住条件与时俱进。解放前单家独户,竹木结构,草房多,笆笆壁,土筑墙,菜子杆夹竹片拦挡;多数是土地面,少数瓦房木地板。房舍造型矮小,黑暗潮湿,菜油点灯。室内竹木器为主,除床柜外别无它物,有的连吃饭都无桌凳。解放后,部分农民分得地主深宅大院,多数农家初是原样,到七十年代后期经济条件好了才慢慢改善。拆掉茅草房,推倒土砖墙,盖上小青瓦,建立新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器家具增多。
四、出门行走方面:解放前行人靠左走,解放后行人靠右走。机耕道、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汽车代替了鸡公车、滑杆、架架车,有的农家已有了小汽车。改革开放后,进城打工的早出晚归,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赶路,川流不息,方便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