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常识热搜用户是什么又想刷热搜了但它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8]人次
I prefer the challenge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le calm of Utopia.
我宁要充满挑战的人生,也不要万无一失的活着;宁要心满意足的颤抖,也不要萎靡虚空的平静。
【正文】
下面是一张微博和其它应用的热搜图对比。
人生活在真实世界和舆论世界这两个世界中。真实世界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舆论世界则是信息传播被关注后所形成的世界。因为个体所接触真实世界的面比较少,所以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舆论世界形成的,比如没有亲眼看到过却也知道地球是圆的,了解到在自己所处的局部区域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发生。舆论世界的信息量很大,而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很多信息我们没有精力去求证真实性就假定它是这样那样的。
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是想输出信息或影响力之人的竞争之地,自己不珍惜就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吸引利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果别人有权力选择性地构建一个人的拟态环境,控制舆论世界的范围,那么就会影响其思想与行为,比如香港和台湾被毒害的年青一代。
所以人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假设,一个人所接触到的消息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思想。
现在网络的热点不是引导舆论去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而是大家关注度高或平台有意筛选过后呈现的内容,多的是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而选择性的内容反映不了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这就构筑了一种虚拟环境,长期以往受众会把它当成客观世界,影响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今天的大数据在更智能和人性化的同时,也让我们的认知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收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第45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超过了9亿,但近6成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再来看另外一组数据,以社交工具微博为例,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在10月份的2020V影响力峰会上介绍称:微博月活跃用户达5.23亿,同比增长3700万;每天活跃用户2.29亿,同比增长1800万。微博用户逐渐年轻化,他们会把热搜当成是认知的来源,比如不上热搜的事不重要,甚至会把有影响力的大V人物的观点当做风向标,此外在标题上加表情和控制评论更有可能让大家对事件的看法先入为主,进而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
用户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不够,而微博代表的阶级利益又有意为之,大家的注意力会不断地被吸引和消耗。现在信息铺天盖地,公众注意力已经成为各大平台的竞争资源,在做头发时镜子前都会多一块屏幕用于偷走你的注意力进而进行信息输出。
除了消息事件,热搜上经常出来一些梗或新词,如PUA、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打工人等。而我们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为了信息同步,也不得不花时间去了解这些词的内涵。
对于热搜榜单我们会忍不住频繁去刷,甚至在工作当中还想着偷偷去吃一下瓜,但你有没有了解过就看这一下其中的机会成本有多高?据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研究估计,从工作状态中切换去看手机,再恢复回来可能长达23分钟。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你是不自由的,被手机所左右。自由应是不被他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望驱使,否则就沦为工具人了。
在上面探讨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平台选择性地输出会让人的信息面变窄,进而影响受众思想;另一个是注意力被吸引导致做事的专注度下降。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多关注一些其它渠道,不要傻傻的当吃瓜群众,让自己的生活被明星和无意义的事情所干扰。如果你的注意力都被琐碎的事情所占据,那就是在对生命莫大的浪费,你本可以把这些注意力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进行不同的尝试。人在时间维度的上总是看得不够远,不知者无惧,把每天过成了得过且过,如果没有一段苦行僧式的逆旅改变,可以预见往后的几十年是又把之前的日子再重复着过,实在是无聊至极。
第二个注意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去提高元认知能力,让元认知过滤掉非必要的事情,在信息洪流中学会筛选挖取信息的价值面,将信息加工成知识(可参考文末附的链接)。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学会理性控制欲望,从不自由的工具人当中解脱出来。沉下心来学习和实践吧,让自己的快乐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当你把欲望控制好之后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人生重要的事情上面。在丛林法则中,社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跳出来解决问题,而认为自己肩负某种责任的人将来有更大概率会成为那样的人,因为责任所在所以思考和投入精力做相关的事,做和尝试得多了自然是有更好运气获得成功,这就是越努力越幸运的道理。遗憾的是我们城市的房价压垮了太多人的腰杆子。
生活是个大型的试验场,请把你的注意力花在值得尝试和探索的事情上。持续行动、刻意练习、升级认知,再抓住一次机会,就是不一样的人生。
附上链接:
游戏和社交工具浪费时间的坑,元认知与刻意练习怎么填?
踏进社会吃了太多知识体系的亏后,我必须得做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