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法律常识法律知识第十二章中国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3]人次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文化和社会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一、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经济在社会系统结构中处于基础位置,法律作为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二、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1.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认基本经济制度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财产保护制度,扩大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完善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制度。保障市场经济建设,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体制改革具备合法性基础。
2.对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制:法治为市场提供充分的权利和自由;限制政府权力;提供公平的竞争秩序。
3.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文化
一、 社会主义法与道德
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法为道德提供法律支持,对道德具有促进作用,道德为法提供价值引导,可以推动法律的制定、修改甚至废除。
区别:①产生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无规范的表现形式。
②调整范围不同。法调整外在的社会秩序,道德要求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都符合要求。③调整方式不同。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设定权利义务来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实施,设定社会生活义务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
法通常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特定程序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道德源于人的内心,法律义务由国家意志决定,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义务的实现依赖于人内心世界的秩序和社会舆论。
二、 社会主义法与宗教(不重要)
①法借鉴了宗教性的因素,宗教精神对法产生重要影响。②宗教包含规范性、法律性因素,③宪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
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指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法律意识形态及与其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法律意识:指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心理、态度、知识和思想的总称。
法律意识分类:依据人的认识层次分为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
依据法律意识的承载主体分为职业法律意识、非职业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对法律发展的影响:法律现象是法律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在法律创制过程中,法律意识决定了对立法的必要性、目的及价值取向的认识,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法律意识直接影响法律实现。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
一、 和谐社会的含义
六个基本特征:①民主法治(第一位)②公平正义③诚信友爱④充满活力 ⑤安定有序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 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民主科学立法奠定和谐社会基础,依法行政维护权利与权利的和谐,公正司法解决社会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