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健康频道

十个生活法律常识大全书籍刑法学讲义等推荐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06日    点击:[18]人次

作者:又见炊烟

读书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喜欢,有用无用尽在可读之列。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书卷多情似故人”,一本好书能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之人神交,并与心灵产生对话,推荐几本:

《刑法学讲义》《圆圈正义》

罗翔

罗老师网红的身份不用介绍了,疫情期间听了不少他的讲座,不太标准的南方普通话透露着浓浓的酸爽味。犀利、真实、冷幽默,别人满堂大笑了他还一本正经,看似冷嘲热讽实则蕴藏着温度与厚度。

不久后在朋友圈看到他出书了,遂买两本。翻阅下来,如其授课娓娓道来,平实易懂。部分集合了司考讲座内容,更像是面向普罗大众的法律推介,如《刑法学讲义》前言所叙“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法律书籍”,接地气。

基于这样的风格界定,通篇读下来一点都不累。《刑法学讲义》对刑法总则、分则进行了介绍,几乎每个概念、理论背后都引用了经典案例、热点事件,同时还有自己的思考评述,文字深入浅出,一如其讲课风格。

《圆圈正义》更像是随笔的集合,视角广阔,思维发散。看得出来,罗老师阅读量大面广:法律、文史哲、社会学、宗教.......均有涉猎。不仅仅是法律书籍,也像是心理书籍,尤其是《圆圈正义》,读后带来不少慰藉。

另外就是真实了。

罗SIR从不把自己置于多高的道德位置,常举的例子“张三”“中华田园犬”似是最寻常的人物事。同时深刻地解剖自己,可谓“口诛笔伐”毫不留情。

如“我们永远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高尚,因为不知道自己在类似的情况中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勇敢、那么富有责任心”,“作为一个刑法老师,我时常在与其他专业朋友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有限和愚蠢,自己的虚伪和虚荣”。

连他都这么说,还有啥好说的呢?

承认人性的幽深,不随意评价、审判,也许只有自己身处其中、或者无人之时才能真正发现人性。承认无知,追求智慧,摆脱独断和傲慢,对抗虚无与虚荣。感谢罗翔。

《刑事审判参考》第118、119集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主办

这两本集合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大要案。

翻开看,就是一部风云激荡的现代史。从拨乱反正到良法善治,“刑事审判理念的内容之丰富、变化之快速、传播之广泛和作用之巨大,为其他领域所罕见”。在短短的几十年发生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往事,“回过头看,许多往事已不堪回首,不少案件则不可思议,很多经验更弥足珍贵,诸多教训须深刻汲取”。

一个或某类案件的出现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而裁判的规则、说理的内容又引领着价值导向,蕴含当时的司法理念,镌刻明显的时代烙印。

每一个案例的编后语值得好好看,介绍了案例背景、裁判效果等,建议同时结合《激荡三十年》《大鱼大水》等书看,能够对案件有更全面的分析判断。犹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切换,在看判决书的同时挖掘下时代、经济背景,通过多个片段的印证结合,对案件、事件、人物或有更立体的认识。

套用一句广告词:“真相,往往不止一面”。置身于大时代改革转型的背景下,在各种矛盾凸显、法与情交织之间的价值取舍平衡最是考验司法者的智慧。

《刑法教义学的本土塑造》

车浩

车浩的刑法题应该是人尽皆知了,以一个个的案例撰写了故事主人公的奇葩一生。作者文采极好,尤其评述案例时那是汪洋恣意,既博又专,读来畅快淋漓。

何谓法教义学,简而言之“学术造法”,“法教义学是要在法律规定与没有规定的空白地带建立某种连接,最终实现从有限的法中发展出无限的法,由此填补法律空白”。

法教义学的发展,已经转为“事件和经验面向的,融合了多科学秩序、包含了目的、利益和价值判断的法教义学”。全书分为四编,从刑法思想、刑事立法、基本概念、焦点案件方面对法教义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阅此书后,感触颇深,同时反思自己,有没有过于沉迷具体的个案和细节,就案论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理论的构建,以致知识无法体系化?当然,个案是法治的细胞,如果能够运用法教义学进行解读,也许是更好的路径。

该书第四编引用的陕西正龙拍虎案、云南李昌奎案、天津大妈持枪案均为当年的重大热点案件,作者对每个案例运用教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其中提到“赵春华射击游戏的摊位,是那些可能消费不起高端的射击俱乐部,但是又喜欢玩射击游戏,原意花几块钱来过过手瘾的普通百姓,为他们匆匆而过的庸常生活中提供一点物美价廉的娱乐活动”。

扎心了,想到也曾在儿童公园带小朋友持“枪”射击过气球,然鹅,丝毫没有意识到违法呀?

司法不能脱离常识,当超过了民众一般的预知、感受范围时,就要反思对法律本身的解释、适用是否合适。

分析构成要件的该当性,这是被刑法否定评价的行为吗?司法从来不是自说自话,即使再自圆其说,再精致的逻辑论证也不能脱离普罗大众的一般认知。

再看作者结尾列的那些书单,太可怕了,要读多少书才能完成这本,突然想到“Blowin the wind”的歌词: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难怪叫车神。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对于最北只到过北京的人来说,该书满足了对北国的想象。

书中描述了遥远的黑土地发生的故事,时间线从解放前延续到新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边鄂温克族群的迁徙变化,带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森林里搭建的希楞柱、白桦皮做的小船、鱼皮裤子羽毛裙子、成群的驯鹿、熊瞎子、狗狍子、萨满的神秘法力.......展开了一幅奇妙的画卷。

故事的情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就是小说的魅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人说,这世间的风景,只有亲历才会有深刻的感触。而我却认为,梦里抵达的地方,同样可以真实刻骨”。

双脚不能到达的地方,通过文字却似乎看到了千山万水。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伐木声取代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短短几十年,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游牧民族,慢慢变成了世界的“边缘人”。那种彻底失去身份感的孤独与哀愁,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真切的描述出来了。

《狼图腾》反映的场景与之相似:“额伦宝力格苏木(乡)百分之八十的草场已经沙化,狼群归为历史,草原已成为回忆,游牧文明彻底终结。干涸的眼睛被从草原吹来的风沙刺激得更加酸涩,唤起流泪的冲动却泪水全无”。

游牧民族曾经是这片土地的吟诵者,当草原、森林不再成为栖息地,驯鹿、马背上的民族被挟裹到现代文明的滚滚洪流时,还好有文字记述,让人知道有这样的历史存在,哪怕是片段。

读书不可为人所忙也,工具书之外,只要是合法出版物,爱读啥读啥。有那么一个时刻,当书中的话语契合心境时,“漫卷诗书喜欲狂”,真妙不可言,一大乐事也。

点分享

现代英语杂志社

小小说月刊官网

现代农业研究

收藏与投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