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百度云胡歌和靳东都看过的禅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 点击:[12]人次
有一本书,如果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并进入吉尼斯记录,出版后却变得畅销,总销量在500万以上,这是怎样的一个讽刺呢?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是这样一本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本适合装逼的书。首先,名字够奇,名字够奇够酷炫才能让人留下印象;其次,内容有料,内容有料才能避免哗众取宠之讥,不致装逼装成傻逼。但如果不为装逼,只为看书,那这本书确实是本值得一看的好书,适合夜深人静时靠在床头,伴着小夜灯,翻他几十页。
这本书是作者波西格(Pirsig)带着十岁的儿子,以及另外一对夫妇,骑摩托车长途旅行,横跨美国过程中的记录,以及观察和思考。然而这本书却不仅仅是一本公路小说。
这里小编引用一句流行语:“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和心,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一般的公路小说就是身在路上,而这本书,则同时还有心在路上。这个时候再回头看看这个奇怪的名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能更好理解了。“摩托车”指的是身在路上,“禅”当然就是心在路上。不过这本书讲的并不是摩托车,而是摩托车的维修艺术!在书的开始,作者说擅长维修摩托车,出行时,身上常备维修工具,而同行的驴友——演奏家约翰夫妇却对此无丝毫兴趣,并对现代科技感到恐惧。由此,作者引出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两种认知:古典与浪漫。前者表示理性分析,而后者则是感性感受。更深一点,前者代表科学技术,客观的外部存在,后者则象征心灵领悟,主观的内心思索。接下来,从这种二元论出发,作者通过对一个叫“斐洛德”的人回忆,思辨,梳理了哲学史上的不同观点,最终提出了理性和感性的起源--“良质”的概念。
良质
良质是什么?作者在书中说:
"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要给它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
"
又说:
"
但是即使良质无法界定,你仍然知道它是什么。
"
其实看到这里,作为一个深受中华古代文学熏陶(荼毒)的读者,我隐约想到了老子那句:“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你应该能想到,但你想不到的是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然后斐德洛心血来潮地走到书架旁,拿起一本蓝色精装的小书,许多年前,他把这本书整本印下来,然后自己装订成册,因为他在书店里根本买不到。这是两千四百年前的老子的《道德经》,他开始念其中已经念过许多遍的经文,但是这一次他想从中找到某一种替代品,于是他一边念一边解释,他这样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斐德洛一句一句地念,一行一行地念,发现它们正符合他的意思,只不过他表达得很僵化,而《道德经》中却说得非常清楚而准确,这就是他一直想说的,只是此刻却从不同的背景,用不同的语言说出来。他从另一座山谷看到这一座山谷的景象,他所说的不是陌生人所讲的故事,他本身也是山谷的一部分。
他看到了一切。
他已经破解了密码。
他一行一行地继续读下去,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其中没有任何不合之处。
他所提倡的良质就是这里所谓的道,是所有宗教的原创力,不管是东方或是欧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是一切的知识,是所有的一切。
然后他睁开心眼,看见他自己的形象,发现了自己身在何处,他看到了什么……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斐德洛先前感受到的滑动,内心的崩解,突然之间冲力越来越大,就像山顶滑落的岩石一样。在他能阻挡之前,突然累积起来的意识开始逐渐膨胀,一直膨胀到失去了控制,于是雪球愈滚愈大,远远超过它原先的体积,直往山下滚去,一直到山上不曾留下一物。
一切都消失了。
一本附在软件开发教材参考文献中的书,一本你以为它讲的是技术然而并不是的书,一本程序猿必读的文学书,一本被称誉为文青装*神器的书,一本光看书名就很想读下去的书。
这本书早在1974 年就在美国出版,一经出版就红透了 70 年代,远远超出了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和出版社的预期。
而到了 2017 年,这股“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风又重新刮起......
在热播电视剧《外科风云》中,老干部靳东饰演的庄教授在一个人的时候,皱着眉看这本书。
▼
男神胡歌在夜深人静时,轻轻的......朗读这本书。
在中国豆瓣上,这本书有 6023人 读过,17 270人 想读,评分 8.3 分。可见古怪冷僻的书名并没有阻碍它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书有修禅,也有修摩托车,但是内容远远大于二者相加的总和。
罗伯特•M.波西格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对这本书给予这样的评价:“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1974年,威廉·莫罗出版社顶着压力出版了该书。波西格只拿到了3000美元的预付款,编辑告诫他,别指望此书挣钱。
然而出版之后却火遍全世界,不到一个月就卖出了五万册,迄今为止全球销量累计超过了一千万册,如今它成为了几代人的精神慰藉。
这本书讲述了父子两人骑行摩托车穿越美国西部的故事。同时作为一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人类与机器、狂暴和文化根源的关系。
Pirsig的摩托车骑行路线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朋友约翰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最后一直到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横穿了美国的大半,飚过车,抛过锚,住过motel,也在路边露营,走过州际高速路,也骑过乡间的小道,穿过广袤的森林,也爬过沿途的高山。作者在旅途中,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完成了整个一生的哲学思考。
Pirsig与他的儿子Chris
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讨论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
如果说,这本书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一炮而红,是因为美国的年轻人正在从狂飙反叛的 60 年代,慢慢回到内心,寻回个人价值。那么这本书在今天依然畅销,大概是因为我们仍然觉得它所象征的精神在当下十分稀有,也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