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上海大众维修产教融合贵创新东营市技师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 点击:[15]人次
每年春节过后,各地尤其是广东都会曝出“用工荒”的新闻,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多工人失业。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乎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不具备、不对口、不匹配。而东营市技师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却是企业争抢的焦点。
当其他毕业生在辛苦奔波找工作的时候,市技师学院的学生早已经进入企业开始工作,这一切得益于学院紧紧围绕黄蓝经济区建设,瞄准东营主导产业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适应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紧扣形势“四个一”工程扎实开展
高楼大厦一栋栋拔地而起,市政设施越来越完善,银行机构越来越多,企业发展越来越迅猛,如今的东营已昂首阔步走在现代化大城市的路上,因此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企业对技术对口的人才越来越青睐,迅猛发展的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企业更加喜欢能迅速上手的员工。
为紧扣形势,市技师学院锐意改革,实行“四个一”工程,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保障学生的就业。所谓“四个一”工程,就是校企、校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即每个教学系,与一个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有一个联合项目;引进一条生产线或与企业办一个生产项目;为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开一个专业班;以专业为单位,瞄准省内外该专业同类院校(含高职)的最好学校,作为专业建设的标杆,加快名牌、重点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2014年,全院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上进一步拓展了新的领域,石油装备制造系焊接技术专业与石油大学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招生定向委培;电气(化学)工程系举办华泰化工、华泰机电冠名班,建立企业学校双管的管理模式,企业技术人员15人参与到教学中来;信息工程系与软件园企业合作,举办软件工程师实训班,建立了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和学生快递配送实践中心,并运行了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网站;汽车工程系与东营汽车流通行业协会、泰恩斯动力、东营大众汽车维修单位合作,联合招生企业冠名班;餐旅服务系与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相关专业实行“3+3”模式的合作,与济南大学合作建立了“济南大学教学实践基地”。
(二)创新模式冠名班如火如荼开展
2014年9月,记者第一次走进市技师学院的大门,那天正好开学,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有风吹过来的时候让人禁不住夹紧衣服,但学院里却熙熙攘攘,校园里挤满了前来报到的学生。东西两个校区都在教学楼前设置了不同系的报到亭,报到的学生在不同的地点进进出出,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学校生活的憧憬。
学生们在有秩序地报名,“冠名班”就这样第一次进入了记者的视野。所谓“冠名班”,就是由不同的公司冠名,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形式,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企业全程参与招生、教学、管理等环节,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学院已与华泰集团、亨圆铜业、俊通汽车等企业合作,“冠名班”已经达到7个。“我觉得挺好的,在学校学门技术,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入学即就业的模式真的很赞。学习的全是符合企业需要的东西,针对性强,我的目标就是当好一名工人。”第一届冠名班的班长刘万鑫说。
2013年博瑞制动班是首批冠名班之一,2015年7月,学生们已完成在校学习任务,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们普遍反映,很适应企业的生产节奏,上手也快。”电气(化学)工程系的副主任高雪英介绍说。作为冠名班,自然培养的都是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由企业技师亲自授课,针对性强,“学生去了企业之后,看到的都是熟面孔,很有归属感。”高雪英说。
入学即就业,产学融合的模式,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学生即员工,车间即教室,老师即师傅”的培养模式,针对性强,学习目标明确,大大缩短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期,双赢的局面使得“冠名班”开展得如火如荼。
(三)校企携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方向,这是市技师学院在培养学生方面坚持的信念。满足企业需求,保障学生就业,双赢的局面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加入与市技师学院的合作行列,现在已有很多企业与学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汽车工程系,有个博锐恒祥冠名班,其冠名企业为东营博锐恒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陈志军作为公司总经理,在与学校多年的合作中,拉近了距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来,陈志军及其员工积极参与汽车工程系的教学和建设,而他本人作为汽车工程系的客座教授,新生入学教育、汽车技术培训及企业文化的讲座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同时博锐恒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技术骨干都出自市技师学院。在成立了博锐恒祥冠名班后,校企合作更是实现了无缝对接。因为企业的车多数都是德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前去调研和实践,并把德系车维修技术融入进了学生课程。
如果说因为合作,这些行动都是分内之事的话,那么多次向汽车工程系伸出援手则彰显了校企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技能大赛训练上,多数设备型号需要更新优化,但汽车工程系乃至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志军积极向学校伸出援手,捐赠设备,保障学生在训练中能及时接触到最新设备,帮助技能大赛训练做到尽善尽美。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基,为此市技师学院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推进校企融合发展,与胜动集团、胜机集团、科瑞集团、万达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互相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并发挥学院科研优势,与大地乳业集团联合成立中德农牧业技术研究所,安排农学博士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为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期,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市技师学院还与科瑞集团合作筹建了科瑞国际学院,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培养专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校企将在设备、师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实现高度融合,市技师学院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因此也将大幅提升。
记者 吴文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