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凯达汽车维修汇聚砥砺奋进的时代跫音全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 点击:[14]人次
经济航船行稳致远,社会画卷和谐美丽,重大项目既是“稳定器”,更是“推进器”。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市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在促投资、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270项,完成投资285亿元。这其中既有补短板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有增强、转换发展动能的产业项目,既保障经济稳中提质、稳中求进,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基础夯实经济发展“底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有不断强化发展基础,才能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年来,乌兰察布始终坚持把基础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第一抓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020年5月22日,乌兰察布七苏木国际物流枢纽铁路物流中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同年9月30日,随着嘹亮的火车汽笛声在七苏木国际物流枢纽铁路物流中心响起,满载货物的一列火车出境驶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乌兰察布七苏木国际物流枢纽铁路物流中心正式开通运营。乌兰察布七苏木国际物流枢纽铁路物流中心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开通运营,仅仅用时4个多月!
七苏木国际物流枢纽铁路物流中心工程作为乌兰察布国家枢纽建设的代表项目,线路全长2.15千米,总投资4.23亿元,定位为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中欧班列枢纽基地,承载国际、国内八大物流通道货物在乌兰察布的集散、中转、分拨功能,实现国际物流运输的“一站式”服务和公铁水“一票达海”。该工程作为七苏木国际物流园区的配套铁路专用线,将以办理集装箱为主,兼顾成件包装、木材、农副产品等品类的集散任务,满足中欧班列、快速货物班列、管内货物快运列车和多式联运等运输需求。
2020年9月16日,集大原高铁项目察右前旗隧道开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集大原高铁项目内蒙古段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从立项到开工仅用18个月,创造了自治区历史记录!
集大原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北起呼张高铁的乌兰察布站,途经察右前旗、丰镇、大同、朔州,南连忻州,并经由大西客专与太原市贯通。该项目总投资估算339.3亿元,线路全长269.6公里,全线建设工期4.5年,共设乌兰察布、丰镇西、大同南、怀仁东、应县西、山阴南、朔州东、代县西8个车站。项目开通后,不仅实现自治区与山西省的快速客运联系,同时可通过太原、郑州、西安等铁路枢纽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南地区,使自治区真正意义上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将极大方便沿线居民出行,进一步促进呼包鄂榆城市群与太原城市群、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的区域交流和融合发展,为自治区依托产业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4个多月,18个月,这是乌兰察布强基础、促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项目跑出“乌兰察布速度”的背后,饱含了全市广大干部为推进项目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为促进各类投资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2020年2月25日,我市开展了2020年重点项目“集中审批周”行动,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市各旗县市区318项续建、新建项目涉及的环保、土地、规划等23项前期手续进行集中审批。
补短板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我市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支撑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水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2020年的初夏时节,乌兰察布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得以实现——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破土动工。
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既是一条为乌兰察布地区“解渴”的绿色“生命线”,更是一条输送生态文明的“发展线”。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改善岱海水生态环境,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保障岱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最大程度保证区域生态平衡。
同时,由于岱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特殊的地理区位,工程的实施将会给岱海周边的居民带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反哺岱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集宁区作为乌兰布市中心城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分时段供水等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实施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有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供水条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市委、政府从发展的长远角度、为民的服务理念出发,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实施了中心城区应急供水工程这项民心工程。该工程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市中心城区水资源保障能力,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供水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清水碧会有时,涓涓清流润民心。伴随应急补水、应急供水工程的开展,更加科学的治水之策会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全市各地,一幅共谋绿色转型发展的绚丽画卷正在乌兰察布徐徐展开。乌兰察布将继续把水资源节约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乌兰察布以项目发展补齐民生短板远不止于此。实施棚户区改造3219套,改造老旧小区175个,惠及7万多群众;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2.3%;12345热线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城乡面貌持续焕新,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促转型铸造经济发展“引擎”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乌兰察布丝毫没有退却。全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形成以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枢纽经济、区域经济、现代能源经济为主导的联动发展态势。
梧桐叶茂引凤来。
——发展壮大绿色经济。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伊利10万头奶牛生态养殖示范园区、薯都凯达续建项目、商都马铃薯小镇等一批示范引领项目开工建设,绿色农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阿里巴巴数据中心、紫晶蓝光存储项目、内蒙古政务云大数据灾备中心正式运营,迈出了数据中心存储“冷热兼备”新步伐,我市荣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示范城市”;同方智能制造基地PC主机正式面世,开启了数据乌兰察布发展新阶段。
——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中国AOPA乌兰察布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航空器储存、拆解、维修维护基地规划建设,以枢纽聚产业、以物流带产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全力打造黄花沟—卓资山、红召—红石崖“百里山水画廊”等自驾游精品线路;林胡古塞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乌兰察布国家地质公园获批,旅游项目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不断提档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国内首个平价上网风电示范基地稳步推进,首台风机成功发电;全国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获批,京宁二期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68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46.5%;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运达风机、海得电控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现代能源经济产业链持续延伸。
一组组鲜活生动的数字,一个个群众点赞的项目,一幕幕拼搏发展的镜头,清晰地记录着乌兰察布的累累硕果。
回首来路,乌兰察布重大项目建设的画卷起笔不凡,落子精彩,汇聚出砥砺奋进的时代跫音。立足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氛围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挺起坚实脊梁。(记者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