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网络资讯

保定去泰山旅游多少钱保定故事109泰山行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7日    点击:[11]人次

保定泰山行宫街位于保定东南城隅,系东西走向长约100来米。因为此街有一座庙“泰山行官”,所以这条街叫泰山行宫。

泰山行宫与别的庙宇不一样,一般庙宇供奉的是男神,比如关岳行宫,刘守庙,鲁班庙等等都是供的男神,而泰山行宫供奉的是女神。这个女神与国公营供奉的女神不一样,国公营奶奶庙是供奉老奶奶。所以也叫奶奶庙。而泰山行宫供奉的碧霞元君女神。传说她是位东岳太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女儿,还有的说是黄帝的女儿。在大周姜太公封神时,被封为泰山之巅。泰山是五岳之首,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在古代泰山又是告成天下的封神圣地,被视为通天之所。因此,碧霞元君,备受尊崇,她每年都要例行巡天下,为备其途中歇闲,各地建行宫相迎,名曰“泰山行宫”。

泰山行宫又称泰山庙、碧霞宫,碧霞元君庙,碧霞行宫。“碧霞”是指东方日光之霞,“元君”是指道教对女神仙的称谓。碧霞元君民间通称“泰山老母”、“泰山奶奶”、“泰山娘娘”。一些地区又视其为生儿育女的保护神,在这些地区中,北方的称“送子娘娘”,南方的称“送子观音”。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奉碧霞元君为圣帝女,加封”东岳泰山天仙碧霞元君”,此后,各地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明代中期,道教接纳“天仙玉女”的封号,将碧霞元君纳入神灵之统,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同时,其信仰又为民间所容纳,成为民俗神之上地位极高的女神。到明嘉庆、隆庆、万历年间,各地建庙更一盛。

据民间传说,碧霞元君是一位扶危济困,慈佑众生,为民消灭解难,奇迹屡彰的女神。巜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记述:“碧霞行满十方,功周亿劫,位让天仙之号”,统岳府之神兵,掌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护国安民”。明黄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记:“为众生造福都能如其所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求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霏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应”。这就意味着,碧霞元君是一位能治病救人,保佑农耕,商贾,旅行,婚姻,生育等各方面无所不佑神通广大的女神。民间认为,农历四月十八日,或者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神诞日”,供奉她的庙观都要举行隆重庆典。在众多碧霞元君庙观中,尤以泰山碧祠最著名,在泰山庙会中,祭祀的主神,由最初的东岳大帝转为碧霞元君,碧霞祠成为香客朝拜的圣地。

保定这座泰山行宫是唐朝兴建的,据〈保定府志载〉,“故老相传。肇建于唐”。到宋元符二年,武节郎闫绍宗奉旨提督中山府等处,到保洲,见此庙已近废弛,进行了大修。经元至明成化二百多年,该庙已废,成化四年(1468),由居民李寺聿明倡议复建。第二年,后卫千户刘雄义,官胡睿等敦请玉清观主持一进行规化设计,官绅士庶主动筹资集捐,购置砖瓦木石,重新建起了泰山行宫,到清朝,这座庙传开了一则与保定西下关灵隐寺的有关的民间传说。

清雍正年间,当朝公主患病,百医无效,于是张贴皇榜招医,有一贫困交加饥饿无着的游僧,为求一时温饱,冒充医德抟精湛,揭皇榜给公主看病,经看过后以脚泥为药,留给公主服用,弄虚作假的和尚深知被发现的后严重,带着赏赐连夜南逃。没想到公主服用假药后,先是大吐大泻,吐泄停止后,病情确实有了好转。皇帝准备重赏和尚,得知和尚已走。于是传旨追寻。心虚南奔和尚当听到后面有人追赶时,以为事发,吓得拼命逃跑。被追到保定西下关时,前面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无桥,水中无船,焦急的和尚见已是绝路,于是在河边的柳树上吊而死。公主听说:救命恩人己死,大哭不止,为纪念僧人,乾隆登基后扩建了西下关的灵隐寺(灵雨寺)。后来公主思念恩人成疾,去泰山降香,求神保佑,返京时途中路过得保定,决心留在恩人长眠之地,不再回京,就在泰山行宫出了家,乾隆帝为了公主把这座庙修饰一新。泰山行宫做北朝南,邻街庙台三级石阶,台上建起山门三间。内塑哼哈二将。进院,迎门建一照壁,院内正殿“碧霞宫”五间,卷掤顶,殿内中供碧霞元君,东侧明目娘娘,陪姑娘娘,乳母娘陪礼祀。西侧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引蒙娘娘陪祀。东山墙绘“王母出巡”,西山墙绘“天女散花”。殿前院中东西向悬吊问四口大铁钟,钟围约两米,据传说不知何年代发大水,被水冲来,人们把它安放在庙内,并流传下来,“顺手飘来,顺手走”的偈语。庙观西侧是一个小三合院,临街七八级台阶,小门楼,院内、北三房三间,西房二间,东房一间。是道姑起居之所,北房前东侧开门儿通泰山行宫。小院西侧紧贴泰山行宫牌楼,牌楼为三楼一洞式,跨街耸立。

泰山行宫香火,废止于光绪年间。据<保定市教育志>载,清朝末期由于形势压迫。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颁布兴学诏书,改革教育,立国兴邦,成为朝野一片呼声。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于光绪27年(1901)年颁布兴学诏书,光绪31年1905年宣布立停科举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很快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保定市直隶省城,兴学较早,光绪32年(1906)保定府城就已经有十六所公立小学(叧有六所官立小学堂)其中就有“泰山行宫两等小学堂”,学堂在宫内正殿办学,有学生25人。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健在的高龄老人讲,泰山行宫因成为圣人教化学子之地,附近附近居民称“圣人殿”。渐渐成俗,成了“泰山行宫”的代称。民国时期,这里改为“保定官立第一两等小学堂”(即将军庙小学)教职员宿舍,道姑院上世纪40年代曾由警察署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行宫闲置,先至1950年,由张文玲负责,在此处河对面儿第一号院办起五十余人的的“印花女工生产组”,1952年,改有李淑惠接办“南市区印花织布厂”,1957年此厂与五零织染厂合并迁走,此街道办起铁工厂。庙内四口铁钟,据说1958年大量钢铁时被砸烂炼了铁。目前,泰山行宫所处片区,已经全部拆除,改为了回民小区。

作者:郝群峰 编辑:赵磊

本文内容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美国看病服务公司排行榜

安德森医院中介服务怎么样

海外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