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育儿广告短片泰国催泪广告妈妈一句话改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 点击:[13]人次
泰国有一个公益广告,名字叫《豆芽引发的梦想》,看完之后让人深有感触。
视频的主角是一对朴实无华的卖菜母女,细心的女儿观察到隔壁摊位的豆芽卖得好,就跟母亲也想种豆芽来卖。
母亲虽然迟疑,但还是带着温和地笑容对她说了四个字:我们试试。
第一次失败了,女儿很沮丧,妈妈心里也很难过,可是面对孩子时依然一脸自信进取心产:“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只有四年级水平的母亲识字不多,但还是专门找了一本介绍豆芽种植的书来读。
第二次又失败了,女儿很难过,母亲看着局促的女儿,收拾了自己难过的心情,又说出了那充满魔力的四个字:“我们试试!”
终于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下,她们成功地种植出了豆芽,女儿看着长出的豆芽,简直乐开了花。
此时,母亲问她:“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小女孩肯定地回答:“我们试试!”
正如广告里所说的:
家庭教育才能激发学习的无限潜能,看似简单地“我们试试”,背后却蕴含着父母的无限智慧,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和保护了孩子的无限好奇。
不要扼杀孩子的探索心
有人曾说过: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和内驱力,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是将来创造的种子。
有的家长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窘迫不堪,手足无措,匆匆敷衍了事;
有的家长遇到孩子接二连三的发问,就容易失去耐性,甚至因此厌烦呵斥孩子:“不准再问了,讨厌!”
或者加以嘲笑:“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真笨!”
美国儿童认知心理学家文迪·奥斯托洛夫说:
好奇心是每一位孩子先天具备的,遗憾的是常常在后天遭遇扼杀,所以很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往往所剩无几。
不要随便嘲笑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小脑袋瓜里常常会冒出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多都不符合成年人的思维逻辑,对于孩子的这种想象力,你是会鼓励他去探索,还是埋怨、指责致使它泯灭呢?
儿童心理学者南希.劳里和戴维.约翰逊在2010年曾经有过“标准答案与好奇心”之类的研究。他们发现:
那些强调标准答案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主动到图书馆找资料的可能性会变小,标准答案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孩子的看法和答案,常常能激发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父母常见的焦虑之一是对孩子的焦虑,对于孩子未来的不安全感。比如担心孩子学习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将来面临激烈的竞争。
这种不安全感,加上父母在对孩子缺乏准确认知时,很容易盲目从众,也会盲目比较。
所以在父母竞相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上,体现得极为明显,父母们害怕被“别人家的孩子”落下而选择从众,而小小的孩子却成为各种辅导班的“牺牲品”。
很多父母经常抱怨,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事实上,教育孩子没有范本
更没有标准,只要用心
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