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育儿启示学习科学观念下的幼儿教育启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1]人次
教育者秉持的学习观念决定了他的教育行为,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逐步转变。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教育观点和认知被颠覆,新的教育理念促使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诸多形态各异的教育方式。
比如,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普遍认为,婴儿不会说话只会哭闹,他们的大脑里面是一片空白,肯定不会有复杂的思考。
在这样的认识下,人们只是注重对婴儿的喂养,让他们吃饱喝足穿暖,等待着他们顺其自然的生长,关注婴幼儿智力、思维等的发展。
然而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初开始,心理学家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对婴幼儿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一是,婴幼儿的大脑不是如白板,被动地被环境刻写,而是有对某方面感兴趣主动学习的倾向。二是,幼儿有一定的策略性能力,能学会有目的的学习语言认知。三是,幼儿在成长中形成了对心智心理和智力的看法,这些看法深深影响幼儿之后的学习。四是,幼儿的学习需要他人、共同体和文化物品作为指导。
研究成果刷新了作为父母、老师等幼儿教育者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给婴幼儿教育者带来新的启示。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打着各种旗号的幼儿园,让年轻的父母们茫然不知所措,于是边跟风将孩子送到早教中心学习,争抢幼儿园。
当然,如果确实是根据幼儿成长规律采取适合婴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的确对婴幼儿的成长有益,如若反之,不但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对于婴幼儿的成长,根据脑科学、学习科学发展研究的成果能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提供环境刺激,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观察发现儿童实际上是在寻求环境刺激来促进智力发展。
基于这一点,首先可以让幼儿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色彩。比如幼儿房间的装饰物、墙壁色彩,幼儿园教室里的物品色彩、墙壁色彩,明快的色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色彩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其次,让幼儿接触不同形状的物品、玩具,让他们对形状有初步的认识,在脑袋里逐渐形成对“形”的初步概念。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并与具体的事物的形状联系起来,球是圆形的、太阳也是圆形的,书面是长方形的,桌面也是长方形的。
第三,让幼儿有机会置身于大自然中,接触更多的自然界的动植物。他们会发现小狗会跑,蝴蝶会飞,自己会走,有的植物会开花,有的叶子大有的叶子小,也会发现一年四季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的变化,从而逐渐学会给物分类:有动物,植物,有的物体有生命,有的物体没有生命。
第四,让幼儿置身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之中。大人要用正确的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尽管孩子不会说话,但是大人说的话会一遍又一遍的,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果大人用错误的表达方式,就是在给孩子做错误的示范。有的老人在带小孩的时候,习惯用“奶话”来与幼儿交流,比如喝水说成“喝咪咪”,“童语”不等于“奶话”,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正确的语言刺激。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阅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早期可以通过一边阅读图画书一边讲故事的方式,渐渐的让幼儿爱上讲故事,不但可以讲图画书上的故事,还可以讲生活中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语言技能的提升。
二、创造挑战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游戏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幼儿学习成长、能力提升的最佳途径。
比如搭积木、下棋等,也包括运动性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在幼儿身上具有毫无疑义的策略性能力和元认知知识,因此在面临新任务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式,他们也会去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任务的情况会及时作出调整,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强解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例子,一个两岁的孩子想要拿到桌子上的玩具,但是他够不着,他会怎么办呢?某一次他会去拉着她的妈妈,让妈妈帮助他完成,某一次他会爬上旁边的椅子上去自己拿。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会在幼儿的脑袋里留下印象,当再次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保护对世界的好奇心,保持幼儿认识世界的主动性研究表明婴儿是具有能力的,他们是主动地、自我概念发展的主体。
婴儿一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主动寻求外界刺激,主动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如果在教育婴幼儿的过程当中,教育者没有保护好婴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很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成长的主动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有的幼儿从两三岁开始最喜欢问为什么,他们在最喜欢观察,包括一粒米,一粒沙,一个小虫子。但是当孩子在向大人问问题的时候,大人长期不给予他们正确的反馈,甚至会听到有的大人会说“这有什么好问的?” 渐渐地幼儿便失去了这种好奇心。
常常看到有些小孩子在小区里玩耍的时候,用手在草坪里抠,去扯植物的叶子,而大人总是没有耐心去问孩子究竟在看什么,究竟想知道什么,而是简单的甚至是责备:“哎呀,别把手弄脏了!”殊不知,孩子在问和观察的过程中,就是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阻止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如果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渐渐消失,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主动探索这个世界的行为和能力。
四、体验成功乐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虽然具有推理能力,但是他们缺少知识和经验。
在幼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教育者可以提供一些引导和支持,让他们运用获得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也会认为这个问题是他自己解决的,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有助于他自信心的培养。
大人在与其玩竞争性游戏的过程当中,可以偷偷地让着幼儿,让他们拼尽全力后获得成功,这就是告诉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
还要给幼儿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唱唱自己新学的歌,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等等,大人给予他们更多真诚的表扬,增加他们的信心。
但是也不能为了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总是重复简单的游戏,这会让孩子失去“动脑筋”的机会,没有经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孩子也许并不领情。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书中所说:“儿童试图解决呈现给他们的问题,他们也在寻找新的挑战。他们不但要面对失败,而且通过对先前成功的建构,精心推敲以及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他们持之以恒,因为成功及理解是自我激发的。”
只有经过这样的挑战然后获得的成功体验,才能更好的激励孩子不断地探索。
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学习困难。
《人是如何学习的》中说“发展策略性学习能力,儿童需要了解学习意味着什么,作为学习者他们是谁以及如何计划、监控、修正和反思他们的学习和他人的学习。” 幼儿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去面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坚持学习下去。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用儿童学习信念中的增量理论来影响孩子。
研究表明,持增量理论的儿童具有学习目标他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意志智力是能够改进的,他们把自己不断增长的能力看成他们的目标,他们寻找挑战,具有高坚持性。
因此成人要指导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帮助儿童尽快把新情况与更为熟悉的情境建立联系,鼓励他们不断参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有技能和有价值的活动,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解决困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