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七大误区有哪些育儿中的七大误区老人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1]人次
从怀孕开始,宝妈们就一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娇嫩的小宝宝,就这样捧在自己手上,真是生怕自己做错点什么。但在育儿的路上,总有许许多多的过期知识在当拦路虎,遇到家里需要老人带孩子的情况,还要想尽办法进行一番科普。
“小孩子要从小把尿”“定型枕头才能睡出好头型”“奶粉有营养,母乳6个月就没用了”,看看,这些言论是否耳熟能详?为了让宝妈们在育儿道路上绕开这些大坑,今天就给大家奉上育儿中的七大误区,全都是养育宝宝过程中,高频次发生的事情。能够避开这七点,宝宝一定会更科学、健康地成长。
育儿误区大合集 第一大误区:奶粉比母乳营养好(错)这个错误的认知,真是伤透了母乳妈妈的心。也总有妈妈看着自己稀薄的奶水,对比着浓稠而且香味更浓郁的奶粉叹气,似乎是自己的错,不能给宝宝生产最优质的食物。这实在是大错特错。我们一起来科学认知一下这个问题。
母乳中的成分很复杂,并且随着宝宝的月龄变化,宝宝的身体状态变化,母乳中的成分都会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宝宝生病的时候,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就会增高,等宝宝病好了,母乳中相应的成分就会回落。
目前科学已知的,有名字知道功效的母乳成分就有300多种,但人们对母乳的认知还很浅薄,还有许多未知功效和未知名字的成分。而奶粉呢,成分只有几十种,再贵再高端的奶粉都只有几十种成分。
母乳中的丰富物质相互协作互通,促进高效的吸收和利用,动态地与宝宝的身体发育相匹配,是最好的食物。有句话说“牛吃牛奶,人吃人奶”,牛最懂牛的身体发育,而人也最懂人的身体发育,就是这么个浅显的道理。
而奶粉,是作为母乳的替代品出现在市场上的。请注意,是替代品,是当母乳不充足的时候,拿来补救的措施,就像是生孩子顺产当然好,但顺产不下来,剖腹产也能让孩子平安出生。就是这个意思。
一句话总结:母乳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母乳任何时候都是最适合宝宝的。
第二大误区:从小睡定型枕,才能有好头型(错)现在新生代的爸爸妈妈在育儿方面也越来越细致,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育儿产品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光定型枕这一项,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就能搜到成千上万个展示。
一方面,这能说明大家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头型美观,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知识非常片面。
其实,新生儿的头骨很软,在大部分情况下,让宝宝自由姿势睡觉,他会左翻翻,右翻翻,整个脑袋各个位置都会和床面接触,在1岁前都会自然矫正,并不需要定型枕头。
相反,硬是给宝宝固定姿势睡觉,使用定型枕,在夜里大人也睡着了,反而容易引发婴儿睡眠猝死综合征。这种危害极大的问题,多数都和婴儿床上多余的枕头、杯子、定型枕有关系。
那么,为了防止偏头发生,作为爸爸妈妈可以做点什么呢?
在孩子月龄还小无法自己扭头的时候,经常帮宝宝换方向睡觉。让孩子多趴着。稍微大一点,就多和孩子说话或是不同的方向吸引宝宝注意力,练习转方向。
第三大误区:发烧要捂汗(错)孩子生病,妈妈操心。一旦宝宝病了,妈妈经常彻夜难眠。尤其是发烧,看着宝宝烧红的小脸,妈妈们别提有多揪心了,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
其实发烧不是病,是症状,发烧意味着身体免疫力正在起作用,想象宝宝的身体里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老人总说发烧要捂着,盖厚一点捂一身汗病就好了,其实是错误的。在发烧的过程中,身体会通过排汗、想喝水、想睡觉等方式不断调节,让体温逐步下降。盖厚被子穿厚衣服,只会让宝宝更觉得高热难受,闷出汗,不正确捂汗,反而会增加宝宝脱水、高热的风险。
因此,当宝宝发烧时,父母首先不要乱了阵脚,这样护理:
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观察尿液的排出,多喝多尿。让房间自然通风,空气流动,空气新鲜。根据孩子的感受加减衣服,热了就脱衣,冷了就加衣,尽可能用物理方式缓解不适。根据医嘱用药,切勿盲目自行用药。
第四大误区:越胖越健康(错)“谁谁谁家生了个大胖小子”“谁家宝宝胖乎乎的真可爱”“你孩子太瘦了,要胖点才好看”,街坊邻居、七大姑八大姨的这些言论是不是特别熟悉?以胖瘦来判定宝宝养得好不好真是个天大的误区!
宝宝长得好不好,其实有更科学的标准,那就是生长曲线。2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参考生长曲线来判断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否在合理区间。2岁以上既可以用生长曲线作为参考,也可以用 BMI来合理估算。
只要在合理的区间,就不需要太过于担心。反而,太胖的孩子会有许多风险:
从幼儿时期就肥胖的宝宝,成年后得三高的概率上升。孩童时期肥胖会明显增加脂肪细胞的数量,成年后肥胖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肥胖会影响孩子的运动,在小伙伴中过胖的孩子不受欢迎,影响社交。
第五大误区:乳牙不需要清洁,迟早要掉(错)人类一生会有两副牙齿,第一副是从几个月一直到学龄前的乳牙,之后经历1-2年的换牙期,在长出新的一副恒牙。
孩子小的时候,刷牙是个麻烦事,不配合,也不喜欢,刷牙的习惯难以养成,以前错误的观点总说小孩子不需要刷牙,反正大了会换,乳牙坏掉了也没关系。这也是大错特错。
现在的孩子食物都较为精细,而且全家宠爱,总会吃一些甜腻的食物,因此孩童龋齿的发生概率很高。乳牙龋齿不仅会让孩子难受,而且也影响咀嚼能力。如果小小年纪就满口坏牙,口腔变形、牙齿歪斜等问题也容易发生。从小就保护牙齿,大人和孩子都不能偷懒。
注意要点:
定期带宝宝看牙医,每年看1-2次。刚萌出牙齿开始,就开始做牙齿清洁,一开始可以用纱布摩擦,之后牙齿萌出较多再用软毛牙刷。1岁后逐步戒掉奶瓶,锻炼水杯使用。每天清洁牙齿,从小养成好习惯。
第六大误区:商场里标注的“儿童食品”更健康安全(错)儿童食品越来越畅销,比如低钠的儿童酱油,各种低糖的儿童饼干,还有更多更多包装上写着“儿童”字样的食物出现在商场的售货架上。
那是不是标注了“儿童”字样,就更健康更安全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儿童食物更多的是市场商家在迎合儿童的口味,让口味更吸引小朋友,也是在迎合家长们想要给孩子更健康食物的心理。
其实,选取儿童食物,更应该看食品上的营养标签:
配料表中看糖是否排在前三名,如果是,pass。配料表里尽可能是天然食材,成分越少越好。优先选取低钠食物,建议不超过300mg/100g。
第七大误区:如厕训练越早越好(错)把屎把尿在老一辈的想法里还是根深蒂固的,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不能接受尿不湿的存在。
如何能让宝宝使用坐便器,自主大小便,是新手爸妈的难题。但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并且每个孩子都天然有一些不同,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我建议新手爸妈观察这几个如厕训练的信号:
宝宝会主动观察模仿大人上厕所,并想要尝试。宝宝能听懂你的指令,而且能做拉下和提起裤子的动作。宝宝想上厕所时能用语言、手势等来表达告诉你。宝宝拒绝用尿不湿,或者不穿尿不湿的时候能保持2小时屁屁干爽。
如果以上信号都出现,那么就顺应孩子的需求,教他上厕所吧。
以上就是育儿过程中高频次误区,其实懂得了道理,再在育儿过程中实践就会容易许多。别再让不靠谱的经验害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