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压电蜂鸣器

失败的教育儿童故事三案始末1最失败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3]人次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三案始末》,作者是温功义。

这本书给我们详细讲述了明末三大案,也就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的来龙去脉,而要说起这三案的造因人,恐怕主要是万历皇帝。

我先说一下明清两代皇帝的称呼,由于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我们通常用他们的年号来称呼他们,当然其中有一个人是例外,就是明英宗,他是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当过两次皇帝,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他御驾亲征跟瓦剌打了一场,结果兵败被俘,后来瓦剌把他放了回去,他又重新登基,所以就又换了一个年号,他的故事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我再跟大家讲。

说回万历,万历是明朝的第十三个皇帝,他十岁就登基了,但显然无法亲政,所以这个时候朝政基本上都是张居正在处理,他的母亲李贵妃,还有大太监冯保非常信任张居正,不但让张居正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还把万历的教育也交给了他,张居正也特别重视万历的教育,恨不得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万历,可以说在授课方面下足了功夫,而且李贵妃和冯保也特别配合。按理说,一个最好的老师张居正,一个最好的家长李贵妃,一个最好的陪读冯保,这三个人共同努力,应该会培养出一代明君,可事实却大跌眼镜,万历竟然成为了明朝最懒的皇帝,懒到什么程度?他竟然可以二十多年都不上朝!甚至有人认为,明朝的灭亡之路,就是从万历时代开始的。那么,他们三个人对于万历的教育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了呢?

我们先说万历的母亲,她那个时候已经贵为太后了,李太后对万历十分严厉,每天早上都专门叫他起床上学,决不允许他赖床,每天放学都要亲自检查万历的功课,如果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会狠狠惩罚万历,惩罚方式就是让他长跪,跪多久呢?两个小时。

这还不算最狠的,如果万历犯了错,那就更不得了了,比如有一次万历喝多了酒,让一个内侍唱曲,但是那个内侍不会唱,万历一生气直接拔剑要杀他,后来被人劝住了,他就用剑割下了那个内侍的头发,说是“割发代首”,后来这个事情被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找到了张居正,让张居正写一封奏折来劝谏万历皇帝,让万历改过,同时又让张居正代替万历写一封“罪己御札”,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检讨书吧,然后李太后把万历叫了过来,先让他跪下,然后李太后亲自审问,并且斥责他的罪过,把万历骂的痛哭流涕,叩头认罪,向她保证自己一定会改,这个时候李太后直接把张居正劝谏的奏折以及张居正替他写的“罪己御札”扔过来,让他大声朗读张居正的奏折,并且把张居正替他写的“罪己御札”抄好,并且公布出来,让大家都知道,怎么样,够不够狠?

这还没完呢,我前面不是说大太监冯保是万历的陪读吗?冯保的作用就是监督万历好好学习,一旦万历贪玩不好好学习,他就会立马报告李太后,然后李太后就会严厉惩罚万历,措施就是我前面介绍的那些。

当然了,作为老师的张居正对万历也是非常严格。有一次,一位助教给万历讲《论语》,讲到“色勃如也”这一句,万历一不小心读成了“色背如也”。

这句话来自于《论语》第十篇,也就是《乡党篇》的第三章,我在另一个专辑《小谦说论语》里面有一期节目叫《10.3 孔子如何迎客,送客》就专门讲过这一章,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说孔子迎客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我们都知道《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如果说其他的篇目更多的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那么这个《乡党篇》主要记载的就是孔子的行为,我们经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不能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所以张居正作为班主任,他肯定是很看重这一章的,万历作为皇帝,一举一动都得合乎身份啊,所以张居正听到万历竟然读错字了,直接大喝一声:“当读作‘勃’。”这一声把万历吓得不轻,万历哆嗦着站起来向张居正认错。

说到这儿,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这个教育背后的问题了,张居正、李太后和冯保确实都很认真,很负责,可是他们太强势了,惩罚手段也过于严苛了,这样的高压教育,并不利于万历的成长,反而容易将他推向反面,所以当万历长大了,张居正死了,万历就开始了他的报复。

他先抄了冯保的家,并把冯保的家财全部据为己有,但是他还不满足,他觉得张居正肯定更有钱,所以他决定抄张居正的家,为了防止张居正的家人转移财产,地方官竟然提前跑到张居正的家里,把张居正的家人关在一些空房间里,并锁上了门,后来万历的人来了之后发现已经饿死了十数人之多了,但即便如此这次抄家所得万历也极不满意,于是他抓了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严刑拷打,问他把其他的财物转移到哪儿了,张敬修禁不住拷打,就胡乱说了三个人,说是放到他们家里了,然后这三个人就惨了,他们的家也被抄了。

但问题是张敬修是胡说的啊,所以最后抄家所得肯定不多,到时还会找他,所以张敬修找了个机会上吊自杀了。万历的报复还没有结束,他全盘否定了张居正的改革,而且完全荒废了学业,还消极怠工,可以说完全和张居正当年想把他培养出来的那个样子反着来,就这样,万历成为了一个居于深宫,不理朝政,贪财好色的君主。

有一次,万历去慈宁宫去给自己的母亲请安,他看上了服侍李太后的一个宫女,就直接临幸了她,后来他就把这事儿给忘了,但这个宫女却怀孕了,李太后发现之后,就把万历找来,让万历给这个宫女名号,但是万历却矢口否认,李太后一看,不见棺材不落泪啊,就找人把起居注拿来了,让万历自己看上面的记载,万历一看,好家伙,记得这么详细,这下只能承认了,然后李太后就让万历封这个宫女为才人,后来这个宫女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下不得了了,这是皇长子啊,于是她又被封为恭妃,由于她姓王,后面我们叫她王恭妃。

其实万历这个时候是有皇后的,可是王皇后没有生下孩子,既然没有嫡子,那么皇长子朱常洛理所应当就应该是皇太子,可是从刚才的故事我们能感觉出来,万历对王恭妃没什么感情,所以后来当万历最喜欢的郑贵妃给他生下了儿子朱常洵之后,万历就有了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意思了。

为了做到这件事,他首先封郑贵妃为皇贵妃,这下她可就比王恭妃高两级,仅次于皇后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傻子都知道万历想干啥了,所以户科给事中姜应鳞就上书万历,说封郑贵妃为皇贵妃是很不妥的,朱常洛是皇长子,应该早早立为太子才对,这份奏疏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建储之争。

这长期的建储之争,把明末的统治阶级分成了三派。其中人数最多、声势最大的,是那些习于传统的礼治,站在为皇长子争取合法利益的群臣。这些人也可以称为正统派。另一派是与第一派相反的,他们有的是郑贵妃一家的亲友,有的是钻头觅缝,一心想以向皇帝讨好求取好处的一些投机分子。他们的人数不多,而且由于做贼心虚,很少敢于公开出面表示什么,但是由于他们这一边里有个现任的皇上,所以搞些阴谋花样却很出色。第三派的人数极少,但影响却大,他们大多是握有实权的重臣,如曾为首辅将近十年的申时行,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这一类人,他们为了合乎舆情,表面上常常显得与第一类人没有什么两样,但在关键时刻却又摇摆不定,有时倒向这边,有时却又站在那边。

事实上,早立太子确实很重要,因为皇子如果已被立为太子,便要别居一宫,称为东宫,并且还要为他配备一套东宫官属,教他读书,还随时要把诸般如何为君之道为之讲授,所以如果太子立的太晚,接受到这一整套教育的时间就越晚,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可万历偏偏就不立太子,他的方法就是拖,说现在皇长子还小,这时候谈立储太早了,但是随着皇长子朱常洛一天天长大,万历快撑不住了,这个时候有人就给万历出主意了,说咱可以待嫡啊,就是等待嫡子出生,毕竟皇长子不是嫡子,但这个借口显然很拙劣,首先,嫡长子继承制说的很清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现在没有嫡子,就应该立长子啊,等什么嫡子啊?更何况,你万历就不是嫡子,还不是当了皇帝?

既然这招不行,又有人给万历想了一个新招,说咱可以“三王并封”,意思就是在册立太子之前,把万历的三个儿子朱常洛、朱常洵和朱常浩都封王,结果这事也遭到了强烈的抵制,最终也没成。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皇长子已经到了冠婚的年龄,应该让他冠带成人,举行婚事了。在这件事上,相互对立的两方,都又摩拳擦掌,再作一番斗争。站在郑贵妃方面的人,为了不使皇长子与诸子有异,都主张不待册立,先行冠婚,这样在婚礼上,便与诸子不会有何差异。而站在皇长子一方的守正群臣,却觉得冠婚是件大事,实在马虎不得,因而坚持必须先行册立,让皇长子以太子的身份举行婚礼才行。依照明代的宫廷惯例,不论太子还是诸王,年到十五六岁,便已到了冠婚之年,不能再延迟了。但是皇长子的婚期,却因两方相持不下之故,给推迟了很久。这时,时间的压力便更显现出来了。

因皇长子既然不得冠婚,他下面的弟弟们自然也就没有抢在他的前面,先行冠婚之理。这样首受其害的,便是皇三子朱常洵,这事拖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皇长子年已二十,朱常洵也已年至十六,他们都还没能成婚,这让举国上下都已感到实在是件奇事。熬到此刻,万历自己也觉得实在熬不下去了,无可奈何,只得勉从众议,就在那年把皇长子朱常洛册立为皇太子,并于次年二月,又为他举行了婚礼。这样,万历一方可算是一败涂地,守正诸臣终于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虽说朱常洛已经成为了太子,但是郑贵妃一方的人还没有放弃努力,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这个太子当上了皇帝,他们都得玩完,所以他们一天到晚都在想着怎么废掉太子,他们甚至希望王皇后早早死掉。因为王皇后如果死了,正宫一席自然是非郑贵妃莫属,那时“子以母贵”,母亲正位中宫,儿子也就成了嫡子,皇长子的东宫太子不就当不成了吗?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王皇后虽然身体不好,而且由于万历不喜欢她,各项供应也都很差,但是王皇后为人端谨,安静无为,又得太后的关心庇护,所以供应虽差,在中宫服役的人数虽少,却也困不住她,结果王皇后和万历死在了同一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王皇后死后只有几个月,万历便也随之而去了。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郑贵妃这边一看,这王皇后老死不了,咱可不能光等啊,毕竟以后的变数太多了,可是李太后在,他们也不敢有啥大的举动,然而,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李太后死了,这下他们可就没有障碍了,于是在第二年,一场针对皇太子朱常洛的梃击案就这么发生了。那么,这场梃击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还能保住吗?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听了以后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三案始末》,温功义著;

2.《风雨张居正》,郦波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赴美就医服务咨询电话

赴美治病的中介服务机构

赴美就医签证通过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