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中国数据

育儿的代际传递我越来越像我妈了育儿方式的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3]人次

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我对待嘟嘟的方式,越来越像当年我妈对我,我感觉说话语气、表情都有些像,我有些困惑,我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我从小和母亲的感情有些疏离,但是和父亲感情更好,就是因为母亲对我的态度,这一点,我曾经在中小学的作文,和后来一些散文写作中都有提及。

因为母亲对我很严厉,从来不迁就,也不溺爱,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教育上,我妈对我说话,都比较“冷”,也比较“硬”。比如,我小时候不爱吃面条和疙瘩汤,我妈做了我不爱吃的,我不想吃,我妈会说“不吃饿着”。而我爸就很温和,会给我自己开小灶做我喜欢的。

我性格随父亲,待人一向温和,大家也都觉得我比较好相处,我觉得我应该是个温柔的妈妈,可是我发现,我对自己的孩子并不温柔,我发现我越来越像我妈。

当发现这一点时,我有些吃惊,也有些担心,我担心嘟嘟长大后,会有和我对妈相似的感觉。我对妈妈,虽然理性上有爱和感恩,也有责任和体谅,但是,从亲密关系上来说,还是差一些,感觉总是隔着什么,而且感觉自己性格里有些负面的东西,可能就与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有关。

我的育儿方式,为什么会像我妈?明明我不想成为我妈那样的妈妈,明明我一直觉得小时候我妈对我的方式,让我有一些遗憾。

后来我想到,这就是育儿方面的“代际传递”。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被我们不知不觉的用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而对孩子来说,这种不自觉的重复,可能就是一个坑,在无意中会伤害到孩子。

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听到的,看到的,已经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印在我们的脑回路里,当我们养孩子时,那些记忆就被激活了,于是我们也会那样做,即使是我们曾经不喜欢的,甚至痛恨的。

在一些关于原生家庭的书里,有大量类似的故事。

有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就想,自己做父母,一定不会打孩子,可是真的有了孩子,却成了打孩子的父母。

我观察身边的人,也是这样。

嘟嘟爸爸的育儿方式。

嘟嘟爸有句口头禅,就是“打你吧?”

其实嘟嘟爸爸对嘟嘟非常疼爱,嘟嘟小时候夜里吃奶粉,都是爸爸起来冲,爸爸上班走时,嘟嘟没醒,爸爸也会满眼爱意的看看嘟嘟熟睡的小脸,看了又看。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会调皮,爸爸没有耐心的缺点暴露无遗,在陪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打你吧?”。

我都说过几次,“你一直说要科学育儿,不知道打孩子不对吗?动不动就说打,能不能有耐心一点”。

嘟嘟爸爸的反驳是“他不听话”。

“为什么一定要听话?不听你的也不能打啊”。

老公小时候调皮,没少挨打,过去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言不合就要打。“想挨打吗?”、“打你了啊”,是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现如今,当年被打的孩子长大了,即使他并没有真正想打孩子,但是“打你吧”这句话,却很自然的就说出来,他们潜意识里,打是正常的,是管用的。

朋友的育儿方式。

一个经常见面的朋友,说她儿子学数数,数到五都学不会,拧着耳朵才学会数四个数。

“拧耳朵”这一招,我连想都没想过。

有一次朋友的儿子乱扔东西,朋友也是拧着他的耳朵拎到了一边。

嘟嘟爸打嘟嘟,都是象征性的用巴掌打打屁股,从来没出现过拧耳朵,以前我爸打我哥,狠的时候用脚踢,也没有拧过耳朵。

我没有问朋友,但是拧耳朵这种育儿方式,我觉得不是凭空来的,是有过相似的经历,或看到、听到过,才会这样做,这是很自然的流露和表达,说来就来,不用教。

可能小时候父母或者老师是这样对自己的,于是也很自然的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

老一辈的育儿方式,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哪些是不好的?

让你觉得不舒服的,留下不愉快记忆的,甚至是耿耿于怀的,就要警惕,你的孩子可能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怎么避免育儿方式的代际传递呢?1、 觉察、反省。

做父母的,需要保持不断的自我觉察和反省,尤其是在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

比如,有时候在幼儿园门口,嘟嘟要买零食,我说不行,嘟嘟还要闹,我就严肃告诉他“不行就是不行”,直接拖走,但是嘟嘟会闹情绪。

过后我会想,嘟嘟为什么想吃零食,是饿了?馋了?我不给他买,原因是什么?怕不健康还是怕花钱?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让他接受吗?

我觉得嘟嘟要买零食,更多的是馋,而我不给他买,少花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觉得零食不健康,而且,也不想让他形成“我想要什么爸妈就必须满足我”的意识。

于是我反复的、不断的,每天会给嘟嘟讲,零食是垃圾食品,不健康,可以偶尔吃,但不能经常吃,馋的时候可以吃吃,但是不能每天吃。

2、 记录、发现。

如果做不到自我觉察,可以把事情记录下来,比如记录说的话,发生的事,从中可以发现,哪些是自己并不想说的,并不想做的,提醒自己以后要注意。

记录有助于我们梳理自己的情绪,也梳理自己的思路,发现我们不容易觉察的点。

3、 放空自己的大脑。

科学家把大脑的运作分为情绪脑和理性脑,情绪脑由情绪来主宰,理性脑由理智来主宰。

具体到本文,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学来的,我们自己不假思索就使用的育儿方式,可以算是情绪脑指挥的。而我们运用理性,克制自己的本能行为,选择更理智、有益的方式,就是理性脑。

打孩子、吼孩子、拧耳朵,肯定是情绪脑,而共情、沟通是理性脑。

但是我们做不到啊,这也需要训练。

可以尝试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十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独处,放松自己,进行深呼吸冥想,可以听一些合适的伴奏音乐或提示音,这在网上并不难找。

冥想能让我们放空自己,让情绪平静,让理想的力量更强大。

4、 让孩子来提醒你。

我们并不愿意对孩子做的事,有时候忍不住,可以告诉孩子,让孩子来提醒自己。

我告诉嘟嘟,如果妈妈忍不住吼你的时候,你就说“不能喊,要好好说话”,如果爸爸打你,你就说“大人不能打小孩”。

有一次我吼了嘟嘟,嘟嘟委屈的冲我说“你喊什么喊?”。

我愣了一下,马上冷静下来,接下来忍不住笑了,蹲下来抱住嘟嘟说“妈妈不应该冲你喊,妈妈不对”。

嘟嘟有时也会对爸爸说,“大人不能打小孩”。

孩子的提醒,会像刹车,让我们的情绪,和错误行为,马上停下来。

虽然我爱我妈,但是我不想把她对我的方式,再由我传递到嘟嘟身上。

育儿方式的代际传递,想一想,你会有吗?有的话,要有意识的选择和筛选,选择好的,改掉不好的。

你的什么好的方法和经验,也欢迎留言交流。

国际医疗中介收费

海外就医服务中介电话

海外就医服务中介电话

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放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