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老师育儿讲堂孩子做事缺乏勇气家长要循序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1]人次
所谓舒适区,是心理学里面一个认知区域的概念,它是指难度较低,使人感到轻松的心理状态。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人的呵护备至,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习惯呆在舒适区,不愿去尝试和接触新的事物,缺乏勇气和自信。
待在舒适区久了,便也少了努力的动力,不愿再去奋斗,俨然行尸走肉般地生活,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不愿突破自我,只是原地踏步,就像温水煮青蛙实验一样。
沉浸在舒适区的原因
1、舒适区孩子有安全感
舒适区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安心,心理上也更为轻松,没有过多烦恼,平时生活上也不愿意去改变。
像邻居的小孩小张,本就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成长。
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他太舒适,什么都不愿自己去做,懒散惯了,自己也不独立做自己的事情。
小升初的考试中,他说在众多的同学和家长中,他不知所措,没有安全感,不敢自己去看考场,心理状态差。
可见待在舒适区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父母的过度保护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自然而然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父母大包大揽,孩子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有更多的父母本着自己受过的苦不会让孩子再受的原则为孩子操办好了一切。
孩子自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种子。
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在舒适区待久了,自己也觉得理所当然,更多的是享受,而非去尝试。
3、孩子缺少鼓励
孩子的成长道路中,鼓励是必不可少的,适当赞美夸奖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有信心,也会使得孩子更自信,更阳光。
孩童时代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好奇这个,摸摸那个,小脑瓜里总是有各种问号。
也正是这么多的问号,孩子时不时地会冒出在我们看来奇怪的想法。
这时很多的家长总是习惯说,你不要乱动东西,弄坏了怎么办,慢慢地孩子也没了兴趣,更不愿去主动尝试了。
让孩子走出舒适区
1、循序渐进,引导孩子
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夯实基础,当孩子习惯舒适区不愿走出来时,切忌急于求成,要有耐心。
可以先引导孩子从小的事情找到突破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此转变成孩子可以做,愿意做,喜欢做,或许这中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的结果会有利于孩子成长。
2、多鼓励孩子
鼓励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作为父母,家长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特别有分量,比任何人的说辞都有用,孩子受到父母的鼓励时,会更有力量去做每一件事。
可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行动力,同时这也是让孩子迈出去第一步的关键,提前走出舒适区。
3、树立榜样,走出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想要让孩子走出舒适区,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付出实际行动以影响孩子,当遇到挑战和问题时,要积极应对,并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
让孩子感同身受,走出习惯的束缚,体验到不一样的成就感,给孩子正能量,换言之,这比自己平日里的讲道理,重监督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让孩子走出舒适区,不仅仅包括孩子生活上的舒适区,也还有孩子心理上的舒适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一颗勇于探索真理的心态,去做之前从没做过的事,给孩子做好榜样,及时引导孩子走出舒适区。
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