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中国传统

古往今来育儿之道一脉相承放眼千年古代妈妈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1]人次

最近,苏轼的《洗儿诗》在外网爆火,得到国外网友的广泛点赞。原文是: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有网友直白翻译是:

家家都指望孩子智商高,可我在被智商耽误了大半辈子之后,巴不得他是个傻瓜,这样他会活的贼开心,而且能当上内阁大臣。

翻译的多么有莎士比亚的味~英国民众肯定好这口! 《洗儿诗》的爆火让我好奇想了解下古人的育儿观,与现在育儿观能有哪些相似或不同之处吗?

佛系爹也鸡娃苏轼的《洗儿》诗中的意思浅显而明白,苏轼自嘲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就好。苏轼写这首诗当然有时代背景,大部分解读是反讽官场腐败黑暗,聪明的人容易招致陷害,希望孩子“大智若愚”、稳稳当当的当个官就行。

这与当今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当个快乐的“普通人”有契合之处,天下父母心古往今来不变的是,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所走的弯路,平安、顺利就好。

田园诗人陶渊明都写了《命子》,而且还写了十篇,“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跟他“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佛系心境不同,还是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有追求,“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看来,希望孩子比自己强、有前途是古往今来父母们的共同愿望,古人写诗劝诫孩子,现在家长给孩子立规矩。不同于古人“父母为大”,现代育儿更强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育儿同时父母也是在修炼自我,算是现代社会育儿观念的一大进步。

苦口婆心爱唠叨

佛系的陶渊明批评孩子还能写首诗,对于孩子的天资和学姿也只能用“幽默”化解,“虽有五男儿,总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想必内心也只能默念,“亲生的、亲生的、亲生的……”

劝孩子珍惜光阴、好好读书的诗也是不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堕寸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极了现在希望孩子多学几节网课、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套试卷、分数多提高几分,在

孩子耳边念叨的家长们。不同的是,古人是父亲在那写劝学诗叨叨叨,现代人是爸爸叨叨叨很少,大部分连管孩子的时间都没有。

搬学区房,当陪读妈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耳熟能详,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前后搬了三次家,“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从墓地、集市、屠杀买卖地方最后搬到了做学问的地方,看来离做学问地方越近的地方教育环境越好是自古至今不争事实,孟母也成为“陪读”妈妈的典型代表。

如今不少家长也是为孩子上学操碎了心,从娃没出生就开始看学区房,为孩子读书全家挤着老破小,不少妈妈从全职陪读到留学陪读,为孩子教育真可谓是“鞠躬尽瘁”。可怜天下父母心,尽所能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环境固然很不错,但也别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过多的传导给孩子,关心孩子成绩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看来,古人对孩子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一点不比我们低,但与孩子交心太少,“父母为大”观念太为深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父母更多了解孩子需求,关照孩子的内心,育儿路上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文作者|特立独行猪1

本文由欣姨说首发原创,欢迎转发、留言、点赞,禁止任何形式的洗稿、抄袭与搬运。

关注欣姨说,这里有接地气的亲子观察和有趣有温度的育儿文字。

美国安德森看病流程是什么

安德森癌症中心看病需要多少费用

赴美治病的中介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