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爸爸理性育儿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20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点击:[11]人次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七步诗》
三国魏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曹丕见状,羞愧不已,只好放过曹植。
全文通篇翻译: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逐句深度鉴赏:
第一句:“煮豆持作羹”。这一句描述了制作豆羹的准备过程。其中,“煮豆”是用高温的水将豆子煮熟;“持作羹”是将煮熟的豆子制作成豆羹。这一句简单地介绍了制作豆羹的步骤,为后续的描述铺垫。
第二句:“漉豉以为汁”。这一句描述了制作豆羹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即漉取豆豉时的汁水,作为制作豆羹的卤汁。豆豉是经过发酵的豆子,漉取其汁水是为了得到制作豆羹所需的卤汁。这一句进一步细化了制作豆羹的步骤,并引出了豆萁和豆子的对比。
第三句:“萁在釜下燃”。这一句描述了豆萁在锅底燃烧的情景。其中,“萁”是指豆萁,即豆子制成的燃料;“釜”是指锅,这里指煮豆子的锅。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描写,暗示了豆萁和豆子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第四句:“豆在釜中泣”。这一句描述了豆子在锅中哭泣的情景。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豆子赋予了人的情感,表达了豆子遭受煎熬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豆萁和豆子的对比和冲突。
第五句:“本自同根生”。这一句点明了萁和豆的来源,暗示了它们本是一体的。其中,“本”是指本来,即萁和豆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这一句通过简单的表述,强调了萁和豆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情感表达铺垫。
第六句:“相煎何太急”。这一句是诗的结尾,也是情感的高潮。其中,“相煎”是指萁和豆之间的煎熬和逼迫;“何太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煎熬和逼迫的不满和怨恨。这一句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深化了萁和豆对比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同根生的萁和豆之间的煎熬和逼迫的不满和怨恨。同时,也通过简单的表述,强调了萁和豆的紧密关系,深化了萁和豆对比的意义。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步”字飞花令
步上短亭久,看回官渡船。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步屐不思归,共看花弄影。
步摇钗朵见,老眼为增明。
步兵旧游地,野人今结庐。
步虚声尽天未晓,露压桃花月满宫。
步月游山俱不得,可怜辜负白头春。
步障三千隘将断,几多珠翠落香尘。
步廊无限金羁响,应是诸司扈从归。
步行送入长门里,不许来辞旧院花。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