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零电器维修优惠团购思客问答对标Spac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1日 点击:[6]人次
文|孙惠 解轶鹏
今年2月份,伊隆·马斯克创立的美国私营航天公司SpaceX成功发射“猎鹰重型”火箭,并将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送上太空。一夜之间,马斯克和他的火箭、特斯拉跑车,轰动全球,SpaceX成功击碎了外界对商业航天的猜测和质疑。
短短3个月后,在西北某基地,由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商用OS-X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成功点火升空。有评论认为,中国首枚自研民营商业火箭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历史的帷幕。
“重庆两江之星”民营火箭什么样?
从古至今,从嫦娥奔月的美好幻想,到如今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广袤的宇宙从未停止过探索。可以说,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民营商业火箭飞上天,是令人振奋的,至少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先让我们来一睹它升空的英姿。
“重庆两江之星”升空画面
在“重庆两江之星”成功发射后,短短几个小时,“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跻身微博热搜第一名!
那么它有怎样的产品背景呢?据重庆零壹空间总裁马超介绍,“重庆两江之星”箭长9米,箭身主体涂装“重庆两江之星”文字和代表长江、嘉陵江的曲线图案。采用零壹空间自研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发动机推力达到350KN,能够为客户载荷实现0-20马赫的飞行速度。
从发射情况看,“重庆两江之星”的性能不错。火箭进行了国内首次“减阻杆”“箭上无线通讯”等创新技术的研究,这为简化火箭系统设计、降低研制成本打下了坚实基础。另外火箭使用的固体燃料,具有一次性浇注成型即可长时间保存的特点,而且无毒无腐蚀。
“相对于液体火箭发动机而言,固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易实现大推力、可靠性高、发射操作简单、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建新教授分析,它最大的优势是“快速、便捷、灵活”,能很好地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发射需求。
为什么民营企业也能造火箭了?
航天,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国家的事情,近年来随着SpaceX、Blue Origin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不断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2015年,“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逐步开放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做火箭,重庆零壹空间是首批成立的民营航天公司。随后,一波火箭创业公司紧随其后成立。截至2018年,我国已有60余家初创企业入局,大部分处于A轮和A轮之前。
图为我国首枚自主研发的民营商业火箭OS-X效果图“过去国内的航天主要是作为科研项目存在,但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度越来越高,是时候从一种商业的角度来考虑航天事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远洋说。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国内相关公司规划,未来三年内将有近1000颗微小卫星发射需求。对于背负着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战略任务的国家队而言,显然力不从心。民营火箭企业要起到补充国家队的作用,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效率,这有利于航天走向大众。
除了政策红利外,众所周知,火箭研发是一个需要“真金白银”的事业。没有资本的不断加码,这次首飞也不会成功。
以重庆零壹空间为例,它虽然改变了以往靠国家投资的方式研发航天级产品,但依然开创性地引入优势社会资本以及国有大型产业投资集团进入火箭研制领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零壹空间成立的三年时间里,累计融资近 5 亿元。
可以看到,正是有了政府助力和资本的强力注入才让重庆零壹空间团队创造了历史。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和SpaceX有可比性吗?
今年5月,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顺利升空,成功将孟加拉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SpaceX作为行业标杆,已领先一步迈入了商业变现的阶段。
那么,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火箭和SpaceX有可比性吗?
我们先来看技术。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重量高达500吨,属于中型运载火箭,而零壹空间成功发射的火箭仅为7.2吨,相比之下是名符其实的“小朋友”。重量的差距来源于火箭的技术核心——发动机上的差距。“猎鹰重型”火箭配有27个Merlin发动机,其运载能力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现役的火箭水平,而中国的火箭发动机则处在研发起步阶段。
以SpaceX为代表的国外公司追求的是技术驱动型的发展路线,国内民营公司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之仍有较大差距。
SpaceX作为行业标杆,已经先一步迈入了商业变现的阶段。
我们再来看商业模式。不同于国家主导的传统航天工业,SpaceX和国内民营公司都强调市场化路线,在成本和价格上做文章。
近年来,以SpaceX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颠覆了传统航天产业的发展模式。可靠性和成本的平衡,一直是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决策依据。由于有低成本的可靠火箭的产品定位,他的火箭产品是市场价格的五分之一左右。
以零壹空间为代表的国内民营公司也希望能在低成本上打开局面。零壹空间CEO舒畅曾提出,要集中精力做全世界总价最低的火箭,专门针对500公斤以下的小微型,把它做到极致。就像小米手机,当苹果卖5000块钱的时候它卖1999块钱,舒畅在火箭领域也希望能够做到这样。
而近年来国内立方星等微小卫星技术的进步,一下子打开了轻量卫星的市场需求,这给零壹空间这样的民营火箭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遇。虽然中国的民营公司在技术水平上和SpaceX还相距甚远,但在商业模式上,二者仍有相似之处。
对标SpaceX,中国民营火箭产业还需要哪些努力?
首先,需要解决资金与成本问题。由于民营火箭的长远发展亟需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成为民营火箭公司生存下去的第一道坎。
另外航天产业周期长、投入高,供应链相对封闭,这也给民营企业产品的研发带来困难。比较成熟的汽车产业,全球汽车产业有车相对开放的供应链,发动机、变速箱、电器系统可能来自不同的企业,但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出几十亿的规模,生产一部汽车的成本自然大幅降低。而火箭产业的供应链则封闭得多,长期由国家主导的机构研发、生产,其成本大大高于市场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范围。未来,要让人人都用得起民营火箭提供的服务,构建相对开放的产业链需要国家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只有降低体制内外的人才、技术壁垒,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火箭的成本,让民营火箭市场良性发展。
蓝箭航天商业运载火箭发动机等比例模型。
其次,要成为中国的SpaceX,说到底必须掌握发动机技术,发动机就像火箭的“心脏”,决定着火箭的性能和成本。以开放的产业供应链为基础,民营火箭公司能在细致的产业分工之下,专注于发动机技术的研发。目前,民营公司的发动机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例如蓝箭公司正在推进液氧甲烷大型发动机的各项试验,预计可达年产200台液氧甲烷发动机,这接近于10枚运载火箭的产能。
对于国内的民营“玩家”,无论是致力于提高运载量、降低成本,还是专注于技术的研发,最终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中国选手首先要做的,是拿出过硬的产品,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想要比肩SpaceX,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营火箭陆续上天,让我们离民用航天服务的实现又近了一步。在全球民营火箭的竞争中,你认为哪些公司能够从竞争中胜出?你又对未来的民用航天服务有哪些畅想呢?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你的精彩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