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横朗新村维修电器消失的多姓客家古村上横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1日 点击:[11]人次
上横朗
上横朗村东临华辉路,西南靠石龙路,北面是华兴路。它被这三条路围成三角地带。过去这里是一片清末时的低矮砖瓦房,一片黑瓦白墙的老房子在工业区包围中仿佛是一处农耕时代的世外桃源。如今,在旧改的大潮下,横朗旧村已变成一片黄土。
村名来源整个横朗位于羊台山下,是造山运动的旁逸斜出之作。羊台山连绵不绝,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其东角忽被一座横出的高峰截去了去路,状如猛虎,挡住行人去路,人们叹曰:猛虎跳墙。路人绕过这座山要多走不少弯路。大约明末,风水大师赖布衣路过这里,望峰而勃发,脱口而出:“横朗岭!”这就是横朗的由来。
横朗的得名,据民俗专家称,还有一种说法。在本地方言里,朗是高地,横朗就是一排民居横列的高地。由于七姓并居,多姓沿着山势在高地上建成了一字排开的房屋,一排既成,另一排又在更高或更低的位置上修筑。房屋依势而建,筑成多列横排的屋围。一排高过一排,渐次向上递进。“横朗”的得名就是缘于这种村庄的布局。
上横朗古村由原来的横朗分为上、下两个村落。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横朗村逐渐进入“农转非”的进程。由于紧靠羊台山下,有临近福龙公路,地势广阔且地理位置优厚,这里很快建起多家工厂。经济发展了,村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全村群众的居住水平。1995年6月,上横朗村在一块新的土地上建起了崭新的上横朗新村。全村200户人家400多人搬进了新居。
开村至今400多年,上横朗古村开始被工业鲸吞,受高楼挤压,终于收拢为一点,龟缩在这里慢慢消失。从北方涌来的拾荒者,成为最后的继任者。
旧改待建中的横朗古村
姓氏溯源
横朗的开村始祖姓钟。钟氏的原住地是颍川,甚至可以上溯到华夏共祖黄帝。27世祖在公元420年离开中原,过江避难。28世祖迁到赣州。29世祖入闽。宋徽宗时代,当朝高官钟友文触怒龙颜,钟氏便大举南迁避难。后来宋孝宗为钟友文平反,任命他的后世钟天柱为广东镇蛮大将军,他的儿子钟壁由闽入粤,从此在广东扎根,成为一方望族,这位钟壁就是102世祖提龄公。他被后人奉为广东钟氏的先祖,即广东钟氏一世祖。
当时横朗古木参天,百兽出没,数十里不见人烟。康熙年间惠阳钟氏为了生计,带着儿子往返于惠阳和羊台山之间,以拖运杉木为生。从山上伐下的杉木、松木通过水陆出往内地。惠阳客籍人口稠密,人均土地严重不足,钟氏父子只好外出,靠撑船运木谋生。他们身体黝黑,被烈日暴晒得如同火炭,靠卖力气从东家手里接过几枚铜板。这是一幅清朝初叶南粤底层贫民常见的劳作图景。钟氏父子经过清湖绅士廖马留的批示,来到横朗刀耕火种、开荒垦地。据《新安县志》载,这位钟氏叫做钟日高。
为了延续血脉,钟氏的子孙需要与外人通婚。随着清朝后期惠阳的客家人继续南迁,横朗村迎来了其他六个姓氏:廖、张、彭、黎、温、邓。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因人丁兴旺,村庄开始膨胀而分裂出“上横朗村”。在此后的岁月里,众多异姓人共同托起了上横朗的发展和兴旺,古村里至今仍保留有不同姓氏的宗祠。
具有客家围屋形态的黎姓宗祠,坐东南朝西北,正中为较大的主体建筑,分成前、中、后三栋建筑,每栋之间都有天井和两侧边房,高度由前至后逐栋抬升。在主体建筑的两侧及背后,分别有较低的成排房舍围绕形成围屋,其中北侧、南侧及背后各有围屋,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体。而在各围屋与主体建筑之间,则是纵横交错的石铺巷弄,整座建筑显得古朴庄重。
据了解,该建筑整体采用土坯墙体和木构梁架,外墙则由较为坚固的卵石堆砌成墙裙,布局主次分明,使用功能明确。据了解,近十年基本无人居住。现在已被开发成客家民居旅游点,但因无人居住,缺乏维修保护,正在加速老化。
位于古村内的廖氏宗祠,是一幢两层楼式的古民居。祠堂坐西朝东,为石构墙裙、土坯墙体。祠堂中间为天井,两侧有边房。
地标古树
在上横朗东南方的小山包上,坐落着上横朗小学。学校是民国时期建筑,方向为坐东北朝西南,面阔三间12.9米,进深11.3米,占地面积145.7平方米,正门两侧为灰塑仿木隔扇,房屋内光线不是很亮。尽管这所小小的学校很不起眼,却承载着全村人的希望。
这是一个在全村风景最美的地方。在学校的西侧,是全村人神圣的地方——土地庙,在庙的两侧,写着两行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土地庙的前边,有一条秀水环绕,显示出这里的灵气和秀美,而在土地庙的旁边,则是上横朗村的古树。
远远望去,学校和古屋在这棵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更加秀美。围绕古树,要三个人才能把它抱住,站在古树下,遥想过去的岁月,记者仿佛看到这里的学生在古树下嬉戏的情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棵树至少也有五百年了。
西洋楼
朴素的民居,清雅的古迹,整齐的排屋,尺度宜人的巷道,各种各样的洋房,向我们展现着一个遥远的过去。
在上横朗古村西北部,有一栋民国时期修建的老楼,坐东北朝西南,面阔8米,进深7.98米,占地面积64平方米,是两开间两层建筑。西洋楼风格现代,无论是房屋结构还是庭院环境,都显示着书香门第的风雅与清逸。两层楼的顶层上,有着造型考究的雕饰,中间是方正面板,两旁是对称的鲜花雕饰和月洞门,上面的图案依稀可见,栩栩如生,显示出艺术魅力。今天,我们走进残垣断壁间,透过别致的月洞门,看到小院中的经过打磨的红石板和雕刻精美的砖石构件、石窗花时,仍能找回一些西洋楼当年的遗韵。
民国时期,由于土匪横行,民不聊生,上横朗古村村民在前辈创业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到国外创业,等挣了钱后回到家乡,盖起了具有西洋风格的楼房。尽管有点国外的风格,但这些房屋在整体上保留了客家居民简洁、实用的建筑艺术风格,建筑风格质朴,建筑布局严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客家祖先朴素务实的生活态度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是客家人创业时期文化形态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古村名人上横朗的后辈都知道钟水养这个名字,他是这个村子的骄傲。
钟水养,字国柱,新安县龙华乡横朗村人。早年到美国檀香山谋生,期间加入三合会,又加入梁启超组织的檀香山保皇会分会任协理。
清光绪末年,国力窘困,库储空虚,民间出现大量自治自保的会党组织。为了团聚族群,保护华人利益,会党在海外华侨社会得到迅速发展。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钟水养和外籍夫人番氏从美国檀香山回乡,在龙华一带发展三合会,成为当地洪门领袖,并打出“反清灭洋”的口号。同年十月三十日,《申报》转载香港《循环日报》报道:“广东新安县属三合会党聚众联盟,蠢然欲动。省宪闻报,急调勇剿办。目下会渠魁钟某,易洋人装束,出没于乌石、棠下等墟,自称大元帅,每出乘马,后擎黄伞。其党羽之最悍者为陈、李、郑、邓等四匪,或陈军师,或号先锋,屡向附近殷户打单,勒索万金,声称本月某日揭竿起事。”
驻守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何长清带兵急扑龙华剿捕,突围时番氏走不动,要求丈夫给她一枪,结果饮弹而亡。最后,钟水养杀出重围,经香港返回檀香山。
1899年,英国军队占领新界,更乘势打过了深圳河。钟水养受黄耀庭召集,与会党弟兄黄福、邓子瑜、何存波等从檀香山回国,一同加入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1900年孙中山策划的三洲田庚子起义,钟水养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1903年,母舅杨文纳劝孙中山加入檀香山的洪门,孙中山欣然同意。有的洪门兄弟因为梁启超的宣传,反对孙中山加入。钟水养作为当时洪门老前辈“叔公”,向洪门兄弟说明:“洪门旨在反清复明。孙中山未入洪门,已实行洪门宗旨多年。此等人应招纳之不暇,何可拒之门外?”在钟水养的劝说下,孙中山最终加入洪门。孙中山入堂档案至今仍在檀香山档案馆保存完好,其文为“天运甲寅年五年四日,洪门招贤纳士,香邑孙逸仙领票,钟国柱保”。
钟水养墓坐落在龙华羊台山大肚坳,后因为修建福龙路今已不存,骨殖迁葬大浪“龙山墓园”。
本文主要来源于《上横朗:多姓古村为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原载于宝安日报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同名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