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羊尖电器音响维修无锡严家桥七百年江南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1日 点击:[11]人次
前几年,由中宣部、住建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牵头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项目正式启动,我市的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成功入选为古村落选景之地。喜讯传来,勾起我到严家桥访问的兴趣。
无锡市锡山区严家桥村地处羊尖镇东北角,这里是锡、澄、虞交界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书码头和医药码头,是锡剧的发源地、无锡望族唐氏发迹之地,有享誉江南地区的唐仓厅;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唐顺之后裔的居住地。古镇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记录着江南水乡文化发展的点点滴滴。2009年,严家桥古镇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第4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笔者在高墩桥堍的国际饭店公交站乘715专线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严家桥。
从百年梓良老桥起步
来到古镇后,自车站朝北步行几分钟,便来到“吴地古韵”景点。这里开阔的水面上,有雅致的小石板桥通到一秀丽挺拔的亭子,叫“景溪亭”。唐家的先祖唐懋勋在咸丰十年,携家族从无锡东门迁徙至此,设布庄,建仓厅,接着又次第开了茧行、木行、栈房、典当,带动了地方经济,形成了古镇繁荣富裕的景象,俨然成了锡东的大埠。唐家自唐公开始,以德待人,接济乡亲,颇得民心。2003年,家乡人民特意建造此亭,以唐公的字号命名。
有河必有桥,永兴河上横卧着数座桥梁,一一都有来历。著名的有严家桥、梓良桥、万善桥、永兴桥。
在河南端,有一石桥,高越6米,宽2、3米。它是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梓良桥,由唐氏后辈为纪念先人唐子良和眷恋故土乡梓之情而题名。传说永兴河是条卧龙的身子,在此建造桥梁将河水拦截,就会造成回流,象征卧龙活动,严家桥村就会兴旺发达。
跨过梓良桥,来到百米长廊。这也是唐家在19世纪70年代对古镇的贡献之一。长廊青砖铺地,青瓦盖顶,朱红的木柱排列成行,另一边,白色的粉墙上镶嵌着数十扇花窗,图案各不相同,透露出工匠们的奇妙构思,为这长廊增色不少。有了这长廊,乡亲们可免除炎日照射和风雨吹拂,除了行走,还可坐栏聊天,真是一物多用,功德无量。
四大码头声名远扬
在长廊的两端建有南北两个码头。这里是当年古镇最为热闹的地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严家桥村因为得天独厚的温和气候和便利灌溉,形成了大片的沃土良田,粮食生产冠盖一方。加上唐家在此多年经营,河网经纬纵横,桥梁码头汇聚,形成了锡东有名的“米码头”。
值得一提的是,严家桥大米是无锡唯一一家被无锡市商务局、农委会、卫生间、食安局等多家部门联合批准的“真正无锡味 无锡土特产”大米。
在严家桥畔,有名震江南的“春源布庄”。这里也是唐家的先祖定居古镇后,将他们经营的布业带到了这里,带动起周围“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发展成锡东有名的“布码头”。
除此,“医码头”和“书码头”也让古镇赫赫有名,声名远扬。
沿古镇各廊、桥、码头徘徊,笔者正陷入对古镇辉煌历史的追慕之中。不知不觉走入一大院。大院现名“严家桥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其前身实为唐家祖宅。唐家的后人出资修复了祖产,却让乡亲们作为活动场所,造福桑梓的高风亮节与先人一脉相承,不由人肃然起敬。移步院中一个典雅庄重的大厅,这就是唐氏花厅。大厅的所有木料都是名贵的楠木,因此又称“楠木厅”。
厅堂布局高敞明亮,简洁的构建中又有雕花装饰,显得气派又不失婉约。该厅民国初年建在市内复兴路,1994年后由羊尖镇和唐家后人共同出资,将它移建至此 。
锡剧发源地名副其实
悠扬的的琴声过后,软糯的锡剧唱腔,将笔者引入院南的一处建筑。原来古镇的锡剧爱好者在此排练节目。
严家桥一直被认为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锡剧的发源地
地。据介绍,严家桥至今保留着锡剧史上的几个"第一"。锡剧初名滩簧,由吴歌小调演变成为滩簧,最早就发源于严家桥一带农村。锡剧由民间自娱自乐形式逐渐转化为商业性演出,也是从严家桥发端。与此同时,严家桥还出了锡剧史上的3位名人:锡剧史上第一个剧作家--严廷初就是严家桥的落第秀才;出生在严家桥巷门头舍上的袁仁仪,被称作"锡剧进上海第一人";锡剧史上最早的滩簧女艺人青宝姑娘也是严家桥人。有了这么多锡剧史上的"第一",严家桥"锡剧第一村"的历史及其人文资源算得相当丰厚了。C据介绍,目前严家桥正准备建造一个约500平方米的锡剧博物馆,介绍严家桥的戏剧历史,并设置一个小型戏台,让锡剧在严家桥流传下去,将锡剧打造成严家桥的一张"人文名片"。
在院西的外面,有一个露天戏台。台高1.5米,宽约10多米,台后布景上绘制着亭台楼阁和红花绿叶,台周围布置着音响和灯光设备,台前是可坐数百人的广场。这一切预示着这里晚上演出的盛况。
好戏就要开场,笔者期待晚上能来古镇一睹星月下锡剧的露天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