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养狗养不活治理不文明养犬行为为什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4日 点击:[4]人次
九派新闻评论员 殷臻
不文明养犬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区治理、城市治理的难题,“文明养犬”的呼吁不绝于耳,但为何不文明行为总在发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表面上因犬产生的矛盾,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犬,而在于人。和所有难以根治的不文明行为一样,治理不文明养犬,难就难在部分养犬人士规则意识乃至法律意识的欠缺。
一些养犬人士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加深了部分人群对广大养犬群体以及宠物犬的误解与排斥,也让非养犬群体和养犬群体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不文明的养犬行为,绝不仅仅是“路人”和“邻居”的烦恼。
“那些人到底能不能管好自己的狗?”遇到不文明行为,类似的抱怨即便没有宣之于口,也一定是不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对于很多已经做到文明养犬的人来说,同样“有苦说不出”,明明已经谨守规范,却要因为不属于自己的过错,承受来自另一个群体的审视、歧视甚至是报复,多少人的狗因“无差别”的投毒而无辜丧命?“难道养狗就低人一等?”感到“不公平”的文明养犬人士时常也会产生这样的愤懑。
严惩不文明养犬行为,作为正式议题由人大代表提出,是在2020年的两会上。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玮认为,当前不文明养犬、虐待、偷盗、毒杀猫狗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也因此,她认为,无论是从防疫的角度,还是从保护与管理的角度,都亟待制定一部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专门立法,来解决围绕伴侣动物发生的社会治理问题。
2021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正式施行,遛狗栓绳被正式写入法律,
“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一】
“随处可见”的不文明行为
最令人诟病、也最常见的不文明养犬行为,一是遛狗不牵绳,二是排便不清理。二者正是“不文明养犬”最难根除的顽疾,而尤以前者引发的矛盾最多、造成的后果最严重,从近年与之相关的热搜便可见一斑,甚至出现过“女子坠亡前称要拿命控诉遛狗不牵绳”的极端案例,实在令人痛心。
近年和#遛狗不牵绳#有关的微博热搜(截图来源:热搜引擎)
遛狗时牵绳,可以说是“举手之劳”,做起来是再容易不过的小事,但为何就是这样的“小事”成为最难治理的不文明行为?对于遛狗不牵绳,最常听到的几个理由就是“我的狗不咬人”“它不会乱跑”“它需要自由”。
而这些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只能称之为借口,是不文明养犬者以自我为中心、全然不为他人着想,甚至也没怎么为自己宠物犬着想的思维惯性,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规则意识。
为什么说那些理由只是站不住脚的借口,稍作分析便可一目了然。
理由一,“我的狗不咬人。”在城市里长期与人共同生活的狗,大多数对陌生的路人并没有敌意,就算承认狗咬伤人的情况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你能保证你的狗也不会扑人、不会舔人吗?能保证那些在狗看来是表达好意和友善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困扰吗?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裤腿上留下的脏脚印以及身上沾到的狗狗留下的口水。再换个角度讲,就算你的狗不咬人,你能保证你的狗不会咬伤别人的狗吗?
理由二,“它不会乱跑。”如果说前一个理由——“不咬人”,作为基本事实还算勉强能够成立,那“不会乱跑”这一点,要么是主人的盲目自信,要么就是主人的有意无视:没有任何人能保证一只没有任何束缚的动物不会出现在它们本不该出现的地方。“不乱跑”,在那些不牵绳的饲主那里,其实只是“就算不牵着,它也会跟着我”的意思罢了,对于路上可能出现的“干扰项”,比如飞驰而过的车辆、异性气味的强烈吸引等等,那些饲主似乎并不在意,永远抱有一种侥幸心理。
【二】
治理“不文明”,关键在人
就像开篇已经说到的,和所有难以根治的不文明行为一样,治理不文明养犬,难就难在部分养犬人士规则意识乃至法律意识的欠缺。既然如此,这种欠缺如何填补?
一方面,养犬人士的“自纠”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如果能唤起部分不文明养犬人士规则意识的觉醒,引起他们的反思和改变,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但仅仅寄希望于行为人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
也因此,另一方面,“管理”和“法治”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不少城市的养犬管理条例已经陆续出台或更新,“不文明养犬”的专项整治工作正在陆续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养犬人”为主题的类似宣传活动也在陆续进行普及。总体来说,“不文明养犬”的现象正在减少和改善,在朝着“文明养犬”的方向发展。
以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重庆市养犬管理条例》为例,该条例对各种不文明养犬行为做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关于遛狗牵绳,针对绳子的长短也有具体要求,“重点管理区携犬出户应当系犬绳或者佩戴犬牌,所系犬绳长度不得超过1.5米”,违者视情节严重程度,可由公安机关处警告或罚款,罚款数额规定为“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或“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针对不立即清除犬只在公共场所产生的粪便的,可由城市管理部门对养犬人和管理人“处警告、通报批评或者一百元以下的罚款”。
同时,无需讳言,很多城市欠缺的其实并不是相关的管理条例和处罚规定,而是执行层面的缺位。
问题之一在于,管理和整治活动往往不是“常态化”,而总是“搞突击”。一年365天,可能有集中的几天的确是在“整治”,但这样的“整治”更像是急于拿出成果、完成任务指标似的“应付检查”,和某些地方为了“创文”搞的“临时突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地方执法部门也确实“管不过来”,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可以分配给那么多的街道小区,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图源:视觉中国
如何实现常态化管理和日常执法到位?唯有适度“放权”到社区、到楼栋,以实现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让社区乃至楼栋的管理人员有权监管、有权劝导、有权处罚,罚款统一在规定的官方平台缴纳和收取,畅通机制和流程,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治理不文明养犬行为,创建人宠和谐的文明社区、文明城市,关键在人。
说到底,和“文明”相关的问题,只有人才能解答。从“不文明”到“文明”,需要做出进步和改变的,从来都是人类自身。
九派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新闻】